作者:竹西来源:十点读书(ID:duhaoshu)
3年前,一位被无数人誉为心灵导师的作家,陨落人间。
去世前一天,他还更新了一条微博:
穿过林间的时候,我觉得麻雀的死亡给我一些启示。
我们虽然在尘网中生活,但永远不要失去想飞的心,不要忘记飞翔的姿势。
只叹天命竟是如此玄机巧合,将他尘世中最后的姿态,永远定格在了飞翔的瞬间。
在他去世后,有学者感慨:一代大师,终成绝响。
这位传奇作家,就是林清玄。
在无数人记忆中,他是在文字中清欢的智者,温一壶月光下酒,静看莲花开落,任凭世事浮沉,桃花心木永不枯萎。
他用一生的时间,在心灵的原野翱翔,也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困境中,坚守梦想
林清玄曾说过,自己童年的家境,十分贫困。
家里有18个兄弟姐妹,僧多粥少,每次吃饭,都闹得不可开交。
正因如此,林清玄每次抢到饭,第一件事就是往饭碗里吐口水,这样就没人抢他的饭了。
更不可思议的是,因为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他和兄弟姐妹还吃过蟑螂。
“乡下的蟑螂是吃粮食长大的,捉住它们,串成一串,烤熟了吃,还有股牛奶的香味儿。”
贫穷和饥荒,构成了那个年代最难磨灭的底色。
尽管如此,林清玄却有个作家梦。
文字的世界,常能让他忘记身体的饥饿,构筑出心灵的理想国。
林清玄曾经和父亲说过自己的作家梦,结果被父亲反手打了一巴掌。
父亲觉得,乡下人能解决肚子问题都不错了,去当作家,简直天方夜谭。
可林清玄并没有因为父亲的打击,向现实低头。
他给自己定了个目标:小学三年级开始,每天写字作文;中学阶段,每天写字;到了大学,每天字;大学毕业后,每天字。
年少的坚持最难得,尽管它会遭受不解,但那种炽热而滚烫的力量,会始终奔流在最初的血管里。
中学后,林清玄离开家乡,外出打工。
他摆过地摊,洗过衣服,做过搬运工,甚至在屠宰场杀过猪。
但每天坚持写字,依然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
白天,林清玄和所有打工人一样,为生计奔波劳碌;夜晚,把房门一关,他就是文学世界里的思想者,文思泉涌,笔耕不辍。
回忆起那段日子,林清玄曾说:
“在人生最早萌芽的时候,你的坚持非常重要,这种坚持可以决定你的方向,你要往什么地方去走。”
凭着一股韧劲,林清玄17岁就在报纸上发表了处女作,在文坛初露锋芒。
后来,他当上了报社主编,凭借出众的文笔,广受好评。
三毛说:
“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其实都来自你的选择。”
这世上,所有的成就都不是偶然的,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就要付出什么样的努力。
正因为始终听从内心的声音,林清玄从贫苦中抽身,实现了年少的梦想。
迷茫中,学会自省
三十岁时,林清玄已经成为颇负盛名的畅销书作家,几乎拿遍所有文学大奖。
当时台湾评选“四十岁以下的成功人士”,林清玄排名第一。
然而,尽管事业上有了很大成就,林清玄却很迷茫。
不停地输出让他感到麻木,纷沓至来的应酬也让他厌倦,他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更不知道工作和生活的意义是什么。
直到有一天,他读印度的《奥义书》,被一句话深深击中了内心。
那句话是这么说的:
“一个人到了30岁,要用全部的时间来觉悟,否则就是一步步走向死亡。”
林清玄已经过了30岁,但他从来没有思考过觉悟的问题。
过度饱和的生活状态,已经严重压榨到了他的思考空间,让他没有办法停下来了。
意识到这一点,林清玄毅然辞掉所有工作,在32岁那年,一个人上山修行。
赫尔曼?黑塞曾说:
上帝借由各种途径使人变得孤独,好让我们可以走向自己。从万众瞩目的大作家,到闲适潇洒的隐士,林清玄的生活节奏,放慢了许多。
在逐渐平和的心态中,他感受到了生活中的诸多趣味。
春赏百花冬观雪,晓看天色暮看云。
那些生命中细小而珍贵的情感,被他重拾起来,在心底开出丰盛的浪漫。
晴天,他追随月桃花的香气,穿过山林草木,在洒满阳光的小河边上游荡。
雪天,他窝在屋里,想象着把雪花烤成冬日的情话,该是何等的幸福。
清修的这段日子,林清玄还喜欢上了苏轼。
那句著名的“人生有味是清欢”,被他奉为至理名言。
“清欢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对生活的无求,是它不讲求物质的条件,只讲求心灵的品味。”
在林清玄看来,人生的最高境界,就是把执念都放下,回归至纯至美的自我。
如此,才能感受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小确幸,让灵魂变得更加充盈。
年,林清玄准备下山了。
3年的积淀,让他对很多东西,都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他依然保持着几乎一年一本的出书速度,只是落笔处,不见浮躁与潦草,更多的是深刻与平和。
在一次演讲中,林清玄巧妙地用拆字的方法,告诉大家自己这几年来的心得:
“我一直想弄清楚什么是‘觉悟’,后来我明白,‘觉’就是‘学习看见’,‘悟’是‘我的心’——所谓觉悟,就是学习看见我的心。”
世间种种,如浮云过眼,但能看清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现代人飞快的生活节奏,总会让人迷失在激烈的竞争,和盲目的攀比中。
但其实,人到了一定年纪,最重要的,还是要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