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止中医系列新书《AI岐黄——中医大脑重症医案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于年9月出版发行,人民日报社旗下的生命时报专题报道国医大师推荐《中医大脑重症医案集》,中医治重症也是主力军。
▲生命时报
这本关于中医、关于中医大脑治癌重症的书,有什么特色呢?今天,小文带大家试读一二。本书是中医临床专业书籍,内容偏专业,适合有一定中医学基础的读者。本文摘录的试读内容也偏专业,希望读者不要读到头晕呀▲扫码进入书籍详情页医学要点说明摘自《导论》在《AI岐黄——中医大脑案集》中提道:我们在利用中医大脑的学习模块来协助分析医案的时候,发现并总结了很多中医临证之重点。这些重点与疗效高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些重点,本来是需要中医师依靠长年的经验积累才可能获得,但因为中医大脑有众多医者的输入及大量医案的收集,再加上中医大脑学习模块的分析,我们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总结出这些重点。在这本重症医案集中,我们也提炼出一些中医治重症的重点,试举如下:1.在本书“医案7肺癌已转移,肺积水、严重咳嗽和水肿”的中,笔者详细讲述了在癌症的整体治疗上,我们规划了明确的癌症分期和相对应的治疗计划,这是医者配合中医大脑治疗重症时的一个标准流程(SOP)。通过标准流程,医者在每一阶段的治疗中都能够把握住重点。我们不敢说这是最好的方法,但它在临床上使用起来,效果及反馈确实非常好。2.在“医案23求医不求神,治反复发作的癫狂症”这则案例中,我们就各种神志病的诊断依据及成因做了一个整体的分析,这是中医大脑在医理思维上的输出。根据虚实寒热,我们先把神志病所对应的生理状况作比对,同时又将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五脏(心、肝、脾、肺、肾)之间的关系做了清楚的对比。另外,我们也把各种对治神志病的方剂沿不同的大方向做了整理,并且把各种神志病最常用到的单味药加减也分类列出来。通过这些整理主要是把中医大脑的思维核心展示出来。实际上,中医大脑在治疗神志病方面的知识图谱比我们列出来的更为复杂。我们从这里面可以看得出来中医大脑在不断吸取历来治疗经验和有效案例之后,在神志病的治疗上确实已经有了非常清楚而结构精密的思维。3.在“医案8治肺癌脑转移的头面肿和淋巴肿”这则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在治疗头颈部淋巴肿大、头面积液的时候,中医大脑除了用苓甘姜味辛夏仁汤这个去水饮的方剂结构之外,同时也启用了小柴胡汤的结构。仔细分析其用法,我们可以发现中医大脑根据该病患的口干及晕眩等症状,选择了调整身体各项平衡的和解剂结构,这就有效地帮助了去水饮的苓甘姜味辛夏仁汤结构。中医大脑一方面使用中药来去水饮,另一方面调整身体的水液平衡中枢,这个合方结构是一个非常值得再利用的新方剂。这则案例的治疗十分成功,我们可以看到中医大脑在累积大量数据之后不断自学成长的能力。4.在“医案15治结肠癌的肺转移瘤”案例中,根据问止中医学习大脑“重要结构符合方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个方剂是由柴胡剂、桂枝剂、附子剂的结构组成。其中可见到近三十个经方的完整结构,但其实总共只有12个单味药!在这里面,我们可以欣赏到经方在用方结构上的精简之美,每一个单味药的加减都会在临床的功能上形成不同的力量。在这个12味药的方剂中,我们可以看到以补阳为主的附子剂结构,加上调和营卫的桂枝汤结构,同时又用到和解剂的小柴胡汤结构。这其中也形成了调节水液祛痰化湿以止咳的药对。另外,就在这么简单的几味药中,我们也看到了消痞散结去实的结构。在一个复杂的病案中做到调整体质并缓解症状,有攻有守、能补善攻、大刀阔斧又深入契合,可说是中医大脑的一个杰作。5.在“医案25慢性肾小球肾炎,双脚水肿十几年”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中医大脑从第一诊到第五诊而完整收功,只用到了一个计算出来组合而成的方剂,从重要结构符合方剂的分析来看,它是补中益气汤和真武汤的合方,但很明显地从第一诊到第五诊,在同样的方剂结构上,中医大脑会根据临床输入四诊的变化做出智能加减的推荐。这是中医大脑的一个思考机制,它在计算整体症状后,会从方剂结构、药对中来选取在功能和药性上最能符合的方剂组合,但也同时根据整体症状的覆盖程度来提供智能药对加减的建议给医者。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点在各诊中的变化:(1)调补肾气而治阳虚。(2)因天气因素而水湿加重。(3)下焦无力且大便干燥。(4)调肝肾以治水。(5)一切正常但左脚有点微肿。针对以上各诊中患者种种症状的变化,中医大脑提供了最重要的单味药或药对建议以供医者作为加减之用。我们也看到随着这些加减变化加入之后,同样一个方剂的功能就随之调整,终于帮助患者治好了十几年的双脚水肿问题。这是中医大脑在智能加减上一个非常好的案例,也提示了我们要如何把握大方向但又同时随症治之的重要性。医案整体分析摘自《治脑瘫早产儿,自己可以站起来了》中医的五迟是指立迟、行迟、语迟、发迟、齿迟;五软是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五迟和五软均属于小儿生长发育障碍病证。西医学所述的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脑性瘫痪、佝偻病等,均可见到五迟、五软证候。五迟以发育迟缓为特征,五软以痿软无力为主症,两者既可单独出现,也常互为并见。多数患儿由先天禀赋不足所致,证情较重,预后不良。立迟、行迟、齿迟、头项软、手软、足软,主要在肝肾脾不足;语迟、发迟、肌肉软、口软,主要在心脾不足。以补为其治疗大法,根据证型不同,可分别施以补肾养肝、健脾养心等治法。而本医案却和中医儿科学常用的治法不同。由于此患者有严重的四肢僵硬拘挛,脊椎也变形,肌肉紧张,我们必须先以放松全身的肌肉为主,因此用了葛根汤这个放松骨骼肌的方子为主力方。葛根汤在《金匮要略》里是治疗痉病(角弓反张)的方子,而在王好古先生的书中明确记载附子这味药可治疗“督脉为病,脊强而厥”,因此中医大脑计算后所开立的葛根汤结合附子剂(真武汤)便可治疗此患者脊椎变形的问题,出手甚妙。同时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针药和外治法同时配合治疗的结果。问止中医重症组中,一直都有“医师+医助+理疗师”同时配合提供的综合治疗,因为很多时候虽然说体质的调整以用药的效果最好,但与此同时,物理性的针灸和外治法可以提供更直接的治疗。在这个医案中,中医大脑不但提供了清楚的方剂治疗,同时也计算出不同治疗阶段需要使用的针灸穴位,甚至建议了外治法的项目。事实上,在问止中医的重症治疗过程中,我们有一套外治法和针灸的标准流程,这在本书后面的附录里会提到——治疗重症的外治法及针灸方案。就在体质的调整中配合经络功能强化及外治法的身体结构与形态调理,我们看到了非常令人欣慰的结果。药对结构分析结构符合方剂分析摘自《放弃手术的脑胶质瘤叔叔》根据问止中医学习大脑“重要结构符合方剂”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这张方剂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和当归芍药散为主体结构。细看这两个方剂的功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能解散内外的病邪,降下上冲,疏通停滞的气、水。★当归芍药散是《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功用是养血柔肝、活血化瘀、健脾利水。此方常和《伤寒论》的柴胡剂一起合方,加强疏肝养血利水的效果。之所以会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治脑部的肿瘤就是因为本方有“生半夏、龙骨、牡蛎”这个重要的药对结构。生半夏可去至高之水,要治脑瘤非重用不可;龙骨、牡蛎潜阳的同时又可软坚散结。《神农本草经》有言:龙骨能治“癥瘕坚结”。脑瘤因为长在人体的最高处,治疗的时候除了攻坚散结之外还需要潜阳才行,因此治疗脑瘤,龙骨、牡蛎是必用之药。这就是中医大脑经过计算后会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而不是选用大柴胡汤的主要原因。此外,为何是合当归芍药散而不是合桂枝茯苓丸等活血化瘀的方药呢?因为在治疗脑瘤时,其重点是使用利水的药,利水的药除了能减缓头部的压力,也能在攻坚的同时让邪气从小便排出。当然,大黄也是必用的药。大黄除了可以让邪气从大便排出,同时也能降脑压减少脑出血的风险。而且,大黄本身就是活血化瘀的药,也可以治脑瘤。生硫黄是中药里面最热的药。要知道它是产在火山口的药,虽甚热,但不会很燥。其行阳的力量很强。所有在人体里面的脓疡和肿瘤,都是因阴在里面,阳不行才会积,一旦阳能行,则有攻溃的机会。在中医重症的治疗上,柴胡剂加硫黄可以清利三焦系统。脑部有积水化脓时,硫黄是重要的单味药!本方主结构就是柴胡剂中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上硫黄,就是取效的心要。生附子与炮附子不同。炮附子能够强心阳,固表阳;而生附子能够壮肾阳,去肾寒和阴实。在治重大阴实的时候,生附子能提供走通全身经络的动力,效果强大,不得不用。《神农本草经》上有言,生附子能“破癥坚、积聚、血瘕”,指的就是生附子可攻坚,去阴实(肿瘤、癌症等)。由于肾主脑,能去肾的阴实才能治到脑部的肿瘤,因此治脑瘤需要用到生附子。三七这味药很特殊,一方面能化瘀,另一方面却可止血。在攻坚的时候,可防大量出血,又可令血不至于凝聚成血块,这是中医大脑智能加减中漂亮的一手。因此,对于像眼中风或眼底出血所造成的偏盲,三七也是必用之药。治癌,外治法不能缺席!
摘自
《重症的中医大脑针灸外治篇》
首先,我们来说明针灸在重症治疗上的重点——处理疼痛。很多时候,重症患者并不适合躺下或趴下,我们发现头针的治疗对于疼痛的处理,不但施行方便,而且效果也好。尤其,大多数的癌重症都是脏腑方面的问题,我们就会经常使用到头针的内科王牌,也就是额旁一、二、三线,这三个重要的区域对于迅速缓解疼痛有很好的效果。以下为头针额旁一、二、三线的分别说明:1.额旁一线是处理上焦问题的重要区域,位于目内眦直上到发际上下各5分的区域,如果有心肺问题及胸口疼痛,我们就会选择用额旁一线来处理。2.额旁二线是处理中焦问题的重要区域,位于瞳孔直上到发际上下各5分的区域,如果有脾胃肝胆的问题,我们就会选择用额旁二线来处理。3.额旁三线是处理下焦问题的重要区域,位于目外眦上到发际上下各5分的区域,如果有泌尿及生殖系统的问题,我们就会选择用额旁三线来处理。重症相关经验穴
胃癌:膺窗+鱼际+足三里+天溪+痞根+地五会直肠癌:痞根+消积结肠癌:痞根+消积胰腺癌:少府+三阴交肺癌:中府透云门+孔最+公孙+内关(第三胸椎下之“身柱穴”有压痛)乳癌:肩井+膺窗+鱼际+足三里+天溪+痞根+地五会喉癌:列缺+照海+少商(放血)+商阳(放血)白血病-血癌:督俞(注:灵台是可供诊断的压痛点)肝癌:肝关(肝癌止痛用,针对侧)、行间(第九胸椎下“筋缩穴”有压痛)淋巴癌:臑会、肩井(第一腰椎下“悬枢穴”有压痛)帕金森病:曲泽+涌泉(外加开四关)+气海+中极+列缺+听宫抑郁症:风府+大椎+陶道+身柱+内关+足三里+然谷+中脘序言
国医大师唐祖宣
中医是一门古老而又成熟的科学,人工智能(ArtifificialIntelligence,简称AI)是21世纪最前沿的技术,似乎两者毫无交集,但是,在看到《AI岐黄——中医大脑重症医案集》这本书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个崭新的时代无疑已经到来。世人多谓中医为经验医学,但深入经典的都知道,唯具有极其严谨的逻辑架构,并科学揭示研究对象本质规律的系统理论才能真正称之为“经典”。越是经典的,越是历久弥新。《黄帝内经》是中医最核心的经典,是中医临床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与总结,又是指导中医实践活动的核心思想理念。而彪炳千秋的中医临床著作——《伤寒杂病论》,在人类繁衍与昌盛的历史长河中,凭其成就的大医数不胜数。凭借其中所载的经方,后世医家衍生出了很多方剂,对治千变万化的疾病。“经方”具备严谨的逻辑架构,而人工智能最擅长的就是高速逻辑数据分析,因此,经方与人工智能结合在现在成为了可能。说到底,中医人工智能就是一个高度智能化的数据库,其中储存着经过大样本检验的各种高置信度关联数据。从某组主症出发,可以找到一系列与之相关联的药物组合,这个关联路径背后的逻辑链奠基于对伤寒经方的解析,完善于历代医家海量临床实践。这其中的关键词有两个:方证对应、药对。方证对应其实就是主症和药物之间的高置信度关联路径;药对则是解析伤寒经方的关键,这层窗户纸不捅破,经方的灵活加减化裁就无从谈起,继而中医人工智能便无从建立。如果深研伤寒,我们会发现,其中很多方子都是通过一些基础方加减化裁而来,而出镜率最高的就是桂枝汤中的各种药物组合,即药对。医圣张仲景在向世人展示基础方的同时,也花了大量篇幅教我们如何加减化裁,以应变无穷。而中医人工智能的核心竞争力就在加减化裁上。要想做好经方的加减化裁,首先要熟记经方,这对我们人类来讲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我从小生活在医圣张仲景的故乡,至今还在这里生活和工作,时刻铭记先祖对熟记经方的训诫,不敢有丝毫懈怠,每天仍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这方面的学习和探索,但这对人工智能却毫无压力。其次要反复比较关联度较大的经方,很多药对其实就是这么总结出来的,本书在解读医案时,把诸多关联度较大的经方列为表格,看起来很不起眼,但认真学习却可以省去很多气力。虽然,表中没有列出具体剂量,但学习有次第,剂量是更加精微的学问,须在具备一定基础之后再深究。最后就是熟玩药对,中医方解并非基于单味药功能的叠加,而是诸药配伍后最终产生出来的药物效用。人工智能在数据库的海量储存、高效计算、智能分析等方面,确有人脑所不可及的优势。目前,人工智能在上述三个方面都做到了一定水平,但这并非意味着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中医,我要说的是,人类应学会如何利用好人工智能这个先进的技术工具,更好地为生命健康服务。现代主流医学的很多成就,主要体现于利用科技工具在“微观层面的经验积累”,对背后的逻辑链并不是很清楚。在很多人看来,用各种高科技仪器获取的检查报告就代表着对疾病的准确认识,但这种认知是片面的,因为很多检查指标不过是不同层面和形式的“微观症状”,只是疾病本原各种浮光掠影的外相,如果找不到真正的病机,就会导致一切治疗都是无的放矢,甚至弊大于利。在本书中,有很多成功的重症诊疗案例,都是因为医生成功抓取了主症,而有意忽略与疾病本质低关联度的各种检查指标,找到了大概率通往病机的大门,令人工智能掌握的诊疗数据有了用武之地。总之,医学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和保障人类生命的健康,对于基础理论的突破,还是要靠真正掌握中医思维和拥有大量临床实践经验的医者。但我认为在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大量临床实践,在应用技术层面很可能会催生出一些诊疗创新手段,从而促进医学水平的进步与发展。写在最后
我们非常荣幸,本书由我们尊敬的国医大师唐祖宣先生作序推荐。在此也把序言分享给各位读者。前辈的批评指教、患者的鞭策鼓励,均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在中医科技的探索路程上,《AI岐黄——中医大脑医案集》《AI岐黄——中医大脑重症医案集》算是我们呈现给大家的小小的总结。这不代表我们已经攻克世界医学难题,相反,这表示我们在医学探索的道路上还有更多的功课和更艰巨的任务。目前,我们在撰写《AI岐黄——中医大脑疑难症医案集》,目前已经收入如渐冻人、耳鸣、慢性肾炎、牛皮癣、视网膜脱落、脱发等20则案例。本书计划总收录50则案例,所入选的标准是“很难治、很难见效、令人束手无策”。在编辑本书的过程中,我们越发感受到人类在医学的探究上需要做的功课可以说是无穷尽的。希望我们能发挥中医的古老智慧,探究到医学治疗的新境界。借此文自勉!扫码购书▲扫码进入书籍详情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