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女人和一只猪的故事

时间:2020-11-17 5:16:57 来源:水肿

故事丨文字丨血性丨信仰

Once

一个女人和一只猪的故事

有些东西是写给自己看的,有些东西,是写个别人看的。

当我知道她哭着写完这个故事的时候,我就知道,这篇文章属于前者。

也许不会有很多人看,不会有很多人看完,但这篇文章存在的意义,绝不在此。

——冷眼珠子

周篮嫂(外一首)

——周篮嫂原名三妹。陈毅同志在赣南坚持斗争时,见她常常垮竹篮为红军送来盐药等物品,为她改名为周篮。

周篮嫂,你的竹篮用什么编成?

帽子峰说:不是用青竹篾,

是用她那一颗火红火红的心。

周篮嫂,你的竹篮到底有多大?

大梅关说:无法用升斗去衡量,

凡是革命需要的,它都能装。

周篮嫂,你的竹篮有没有缝?

囚禁她的牢房说:就像她的嘴,

杠子也压不漏红军去向的半丝风。

周篮嫂,你的竹篮有多韧?

白军的军官说:就象她的筋,

闹共产,刀削斧砍啃不动半毫分。

周篮嫂,你的竹篮如今在哪里?

陈老总说:挂在人民英雄纪念碑,

盛满了油山的杜鹃,庾岭的红梅。

韦丘

《人民日报》

年10月2日

(此为陈毅同志留与周篮的照片)

(此为周篮同志的革命烈士证)

这个故事发生在赣州市大余县池江镇的一个小村庄。

周篮生于年农历七月初一。娘家是在江西大余县青龙乡同盟村的塘角里。因为家境贫穷,周篮3岁就给本县彭坑的农民刘彩秀的儿子刘汉光做童养媳。刘彩秀早逝,汉光和周篮这对年轻夫妇,从小就肩负起繁重的田间和家务劳动,跟随母亲艰苦度日。山区艰苦生活,这对夫妇磨练出一副山那样忠厚和松柏那样刚强的性格。特别是周篮更加聪明能干,机智勇敢。

年,广东省南雄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彭坑毗邻广东,与南雄县的大兰同出一条山坑。南雄的农民运动,很快就扩展到了彭坑。年的农历9月,周篮得到丈夫刘汉光的支持,经邻村俞生茂介绍,参加了农民运动的地下组织。

年,南雄的红军游击队(原农民赤卫队)常在彭坑一带活动。周篮与游击队的陈夫生、曾昭秀等取得了联系,热情地支援和掩护游击队开展活动,经常提只篮子,假妆打猪草,为隐藏在山上的游击队送饭、送情报;她不顾个人安危,往来于板棚、池江一带,深入国民党的兵营和机关,为红军送情报,帮助游击队购买药品及日用品,出生入死地为革命工作。

这年的五、六月间,谢太谦、彭章卫领导农民又在南雄进行武装暴动。这次暴动的规模更大,游击队的陈夫生问周篮能不能搞到炸药。周篮说:“我有两个胞弟在西华山挖钨砂,我试试看,有可能搞到。”第二天天还未亮,周篮就动身去西华山。通过她两个弟弟,买到了三筒炸药。当时,公路沿线都有国民党兵检查。怎样把炸药运回去呢?周篮想了一个办法:把带去的二个布袋,改缝了上下两层底,布袋的下层装好炸药,布袋的上层就买些其它物品做掩护。走到黄龙附近,就遇上国民党的哨兵,搜遍周篮全身,又搜查两个布袋,幸好没被发现,她连夜即把炸药送到陈夫生手中,及时地支援了南雄农民的武装暴动。

同年冬,陈夫生等几个游击队员,在周篮家的楼上开会。周篮突然发现国民党兵进坑来了。她马上通知游击队往后山转移。在匆促的转移中,游击队在桌上遗留下两个手套,不幸被敌人发现。敌兵说周篮家窝藏了“土匪”,对周篮进行恫吓毒打,要周篮交出“土匪”。周篮临危不惧,强忍疼痛,机智地说:“这对手套是你自己人在前几天进坑搜山时留下来的,我们不敢乱动,还放在这里。”任凭敌人毒打、威胁,周篮一口咬定,敌兵无计可施,只好罢休。

年冬,接连下了几场大雪。隐藏在彭坑附近石壁下的几个游击队员,因彭坑、大兰都驻扎了国民党反动派,好几天不能下山取粮食。遇上这样寒冷的天气,饥寒交迫,周篮内心焦急,就用干粮袋装了六、七升大米,向邻居借了一口小锅,拣了一些碎木炭,偕同丈夫刘汉光于深夜避开反动派的哨兵,给游击队送去。游击队员们见周篮送来了米,又带来了木炭和锅,真是雪中送炭,激动得异口同声地称赞周篮夫妇是他们的好哥嫂。

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部队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蒋介石调重兵,疯狂地向中央革命根据地进攻。年12月,为加强对赣粤边界地区游击战争的领导,中共中央分局和中共赣南省委决定,成立中共信康赣雄特委和信康赣雄军分区,由李乐天任特委书记兼军分区司令员、政委,杨尚奎任特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刘新潮(刘建华)任少共特委书记。年3月,中央革命根据地全部失陷。为保存力量,根据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央分局书记项英、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陈毅以及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少共赣南省委书记陈丕显等领导同志,都先后率领部队从于都南部山区突围来到赣粤边的中心区——油山,开展游击战争。

彭坑地处油山附近,是赣粤两省、(大)余、信(丰)、(南)雄三县的交界点。地势险峻,山峦连绵,森林茂密。红军游击队经常在这里开展游击活动,群众基础较好。年冬,为粉碎敌人“清剿”,项英、陈毅召集会议,会议决定领导人员分散到各地。当时分工到彭坑一带的是陈丕显带领的一个武装工作组,他们以彭坑、黄种、小汾等地为中心,积极向池江一带开辟工作。

年初,陈丕显和油山区委的几个干部来到了彭坑。经同志们介召,陈丕显认识了周篮。在陈丕显等人的帮助下,周篮认识到当时局势的严重和自己工作的重要,对游击队员们更加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援。

年的端午节,天正下着大雨。周三娣照常用那只竹篮盛了满满一篮粽子,来到她常来的那个茅棚里——陈毅等游击队员们的住处。看见三娣冒雨送来的这些充满革命情谊的粽子,游击队的同志们都非常激动。陈毅亲切地问道:“表嫂,你叫什么大号呀?”警卫员小聋牯也说:“是呀,大嫂经常给我们送吃的,请把名字告诉我们,将来革命胜利了,我们也好来看望你呀!”三娣笑着说:“我是个女子,从没有取过号,小名三娣,就叫我三娣吧!”陈毅风趣地说:“闹革命嘛,男女平等,你该有个名字吧!”三娣笑着说:“好是好,只是我没文化,你给我取个名字吧!”陈毅想了想,爽朗地笑道:“这样好吧,大嫂天天给我们送饭,买东西,手里少不了一个篮子,就叫周篮吧!”大家都赞同地说:“这个名字好,很有纪念意义。”从此,周篮就成了三娣的正名,游击队员们都亲切地叫她周篮嫂。

年春,陈毅来到彭坑,听说周篮机智勇敢,巧妙地支援和掩护游击队的事迹,十分称赞。便在周篮家的后山上搭了个茅棚,陈毅和陈丕显都常到那里去。

这年,由于敌人的频繁“清剿”、“封山”和“并村”,山里的给养处于于极度困难。当时,周篮家有年老的婆妈和几个年小的儿女,劳力缺乏,生活并不宽裕。但她想到这些艰苦奋斗的游击战士,每天还是照常地提个篮子,以上山打猪草为名,把油、盐、菜饭给陈毅、陈丕显等同志送去。当遇上他们开会时,她就自动留在茅棚外装着割猪草,为游击队放哨。有一次,游击队正在开会,反动派进坑来了,周篮发现后,马上向棚里发出暗号,游击队便从容、安全地转到深山里去了。

游击队有事常来找周篮夫妇商量,而国民党反动派又常来搜山。这样,游击队白天来会暴露目标;晚上来,周篮家那只狗又叫得厉害,再加上他家住房外还有一道围墙,叫门很不方便。这使游击队很为难。后来周篮送东西去游击队时,特地带上家中这只老黄狗,让游击队员们拿点东西给它吃,熟悉以后,晚上游击队员们来它就不再咬,她还告诉游击队员说:“每天晚上我关门的时候,在围墙脚下放一条凳子,你们可以踩着凳子翻墙过来,就不惊动别人。”从此联系工作就方便多了。

年8月,陈毅的腿伤复发了。陈毅是在年8月28日的兴国老营盘战斗中,大腿盘骨负了重伤。由于游击斗争的艰苦环境,陈毅的伤口时常复发。这次负伤的大腿肿得象个冬瓜,痛疼十分厉害。因为山上草棚简陋又潮湿,同志们要陈毅搬到周篮家养伤。陈毅来后,周篮一家热情接待,把他隐藏在存放粮食和农具的楼上。

在当时,游击队里缺医缺药,红汞、碘酒都不容易搞到,更谈不上使用抗菌素了。周篮就采取土办法,从山上采来一些草药,熬了大桶药水,把伤口薰洗,然后又用草药敷治。就这样,经过几次的治疗,腿肿竟渐渐地消了,伤口也愈合了。陈毅高兴地说:“周篮嫂,你没有用一滴红汞、一块纱布,就把我的腿治好了,你成了一位高明的医生啰!”周篮笑着回答说:“其实,我也是没办法试着干的。”

在陈毅养伤期间,国民党反动派不时地进坑“进剿”,为了保障陈毅的安全,周篮时刻都警惕地注视着周围的一切动静。

一天傍晚,陈毅坐在周篮屋后的一棵桐子树下看书,警卫员小聋牯在旁边擦枪。此时周篮在房前圳沟里洗衣服。突然发现一群白狗子已经快到家门口了,情况万分危急。怎么办呢?回到家去通知,已经来不及了,喊起来又会被敌人听见,反而坏事。就在这时,周篮看见房前的一头猪,她急中生智,用石头打猪,边打边大声斥骂:“你这只瘟猪子,不赶快回家,这么多兵来了,会把你打死的。”陈毅等同志听了,知道敌人来了,连忙转移到深山里去了。敌人搜查了周篮的家,但什么也没捞着,就溜走了。第二天,陈毅同志回来时对周篮说:“哈哈,周篮嫂,你真有法子来!”

(未完待续,此为一个女人和一只的猪的故事,还有更多这个女人的故事,尽情期待!)

(陈毅旧居)

(陈毅旧居全景)

(陈毅旧居内设)

(连心池)

(上图为洗衣池,下图为后山隐蔽处游步道)

陈毅旧居,还有更多精彩~

现如今陈毅旧居打造成了集红色、军事、旅游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点,您可在那体验到:

农家游;

青少年军事乐园;

休闲垂钓;

登山;

打黄元果、农家磨、做艾米果等农家趣味体验;

游泳;

自行车骑行。。。。

红色记忆,血色池江,

焕发一新,欣欣向荣,

池江欢迎您!!

关于大余旅游

跟着大余旅游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qsm.com/szyf/1237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