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www.kstejiao.com/etbz/360.html
证的转化是指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八纲中相互对立的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但证的转化往往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而在证的真正转化之前,可以呈现出证的相兼或错杂现象。
证转化后的结果有两种可能,一是病位由浅及深,病情由轻而重,向加重方向转化;二是病位由深而浅,病情由重而轻,向痊愈方向转化。
八纲证之间的转化包括表里出入、寒热转化、虚实转化三种情况。
(一)表里出入表里出入是指病邪从表入里,或由里透表。一般而言,由表入里多提示病情转重,由里出表多预示病情减轻。
1.表邪入里指先出现表证,因表邪不解,内传入里,致使表证消失而出现里证。例如,外感病初期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症,为表实寒证。如果失治误治,表邪不解,内传于脏腑,继而出现高热、口渴、舌苔黄、脉洪大等症,表示表邪已入里化热,原来的表实寒证已转化成为里实热证。
2.里邪出表指某些里证因治疗及时、护理得当,机体抵抗力增强,驱邪外出,从而表现出病邪向外透达的症状或体征。其结果并不是里证转化为表证,而是表明邪有出路,病情有向愈的趋势。例如,麻疹患儿热毒内闭,则疹不出而见发热、喘咳、烦躁等症,通过调治后,使麻毒外透,疹子发出而烦热、喘咳等减轻、消退;外感温热病中,出现高热、烦渴等症,随汗出而热退身凉、烦躁等症减轻,均是邪气从内向外透达的表现。
邪气的表里出入,主要取决于正邪双方斗争的情况,因此,掌握病势的表里出入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与转归,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寒热转化寒热转化是指寒证或热证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形成相反的证。寒证化热提示阳气旺盛,热证转寒示阳气衰惫。
1.寒证化热指原为寒证,后出现热证,而寒证随之消失。寒证化热常见于外感寒邪未及时发散,而机体阳气偏盛,阳热内郁到一定程度,则寒邪化热,形成热证;或是寒湿之邪郁遏,而机体阳气不衰,由寒而化热,形成热证;或因使用温燥之品太过,亦可使寒证转化为热证。例如,寒湿痹病,初为关节冷痛、重着、麻木,病程日久,或过服温燥药物,而变成患处红肿灼痛等;哮病因寒引发,痰白稀薄,久之见痰黄而稠,舌红苔黄等,均属寒证转化为热证。
2.热证转寒指原为热证,后出现寒证,而热证随之消失。热证转寒常见于邪热毒气严重的情况下,或因失治、误治,以致邪气过盛,耗伤正
气,正不胜邪,机能衰败,阳气耗散,故而转为虚寒证,甚至出现亡阳。例如,疫毒病初期,表现高热烦渴、舌红脉数、泻利不止等,由于治疗不及时,骤然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欲绝等症,属于热证转化为寒证(亡阳证)。
寒证与热证的相互转化,是由邪正力量的对比所决定的,其关键又在机体阳气的盛衰。寒证转化为热证,是人体正气尚强,阳气较为旺盛,邪气才会从阳化热,提示人体正气尚能抗御邪气;热证转化为寒证,是邪气虽衰而正气不支,阳气耗伤并处于衰败状态,提示正不胜邪,病情加重。
(三)虚实转化虚实转化是指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正邪力量对比的变化,致使虚证与实证相互转化,形成相反的证。实证转虚为疾病的一般规律,虚证转实临床少见,实际上常常是因虚致实,形成本虚标实的错杂证。
1.实证转虚指原为实证,后出现虚证,而实证随之消失。邪正斗争的趋势,或是正气胜邪而向愈,或是正不胜邪而迁延。故病情日久,或失治误治,正气伤而不足以御邪,皆可形成实证转化为虚证。例如,外感热病的患者,始见高热、口渴、汗多、烦躁、脉洪数等实热证的表现,因治疗不当,日久不愈,导致津气耗伤,而出现形体消瘦、神疲嗜睡、食少、咽干、舌嫩红无苔、脉细无力等虚象;本为咳嗽吐痰、息粗而喘、苔腻脉滑,久之见气短而喘、声低懒言、面白、舌淡、脉弱等,均是邪虽去而正已伤,由实证转化为虚证。
2.因虚致实指正气不足,脏腑机能衰退,组织失却濡润充养,或气机运化无力,以致气血阻滞,病理产物蓄积,邪实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表现以实为主的证。例如,心阳气虚日久,温煦无能,推运无力,则可使血行迟缓而成瘀,在原有心悸、气短、脉弱等心气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心胸绞痛、唇舌紫暗、脉涩等症,则是心血瘀阻证,此时血瘀之实的表现较心气之虚的表现显得更为突出;脾肾阳虚,不能温运气化水液,以致水湿泛滥,出现水肿等症,都是因虚而致实,并不是真正的虚证转化为实证。
总之,所谓虚证转化为实证,并不是指正气来复,病邪转为亢盛,邪盛而正不虚的实证,而是在虚证基础上转化为以实证为主要矛盾的证,其本质是因虚致实,本虚标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