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章,冲刺不慌!
今日份试题模拟
请注意查收
?
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
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
心指数
收缩压
舒张压
中心静脉压
动脉血压
心率
1、心脏为何不发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着自动的、有序缩舒活动?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3、心输出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
4、哪些因素影响动脉血压,如何影响?
5、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区别/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6、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7、试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8、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是多少?试述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
心动周期: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在一次心搏中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搏输出量,简称每搏量。
射血分数:博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心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液量,称为每分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
心指数:以单位体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称为心指数。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主动脉血压的最低值。
中心静脉压:通常将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称为中央静脉压。
动脉血压: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的侧压力。
心率:每分钟心脏搏动的次数。
1、心脏为何不发生强直收缩,而始终保持着自动的、有序缩舒活动?
答:心脏能自动地进行有节律的舒缩活动主要取决与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自动节律、传导性和兴奋性。心肌自动按一定顺序发生兴奋,这是由于心肌组织中含有自律细胞它们能在动作电位的4期自动去极化产生兴奋,即具有自律性,其中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所以它是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心肌细胞发生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的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只有在舒张期以后,才有可能接受另一刺激产生和收缩,这样,使心肌不会发生强直收缩,而是始终保持收缩与舒张交替进行的节律活动。
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因素: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和淋巴回流。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其中前两压促进组织液生成,后两压促进组织液回流。(1)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收缩时,毛细血管血压降低,组织液生成减少;反之,组织液增多。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收缩或静脉压升高时,也可以使组织液增多,反之减少。(2)血浆胶体渗透压当血浆蛋白减少(饥饿、肝病、肾病)渗透压降低,组织液增多而导致水肿;(3)淋巴回流受阻,可致局部水肿;(4)毛细血管壁通透性通透性增高(过敏反应、烧伤、蚊虫叮咬),血浆蛋白和水分漏出管外而致全身或局部水肿。
3、心输出量调节是如何进行的?
答:通过对每搏输出量(即搏出量)和心率的改变来调节的。
(1)每搏输出量:影响每搏输出量的因素主要有心肌初长(前负荷)、动脉血压(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①心肌初长度:正常引起心肌初长改变主要是静脉回心血量。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增加,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则每搏输出量增多;反之减少。静脉回心血量受心室充盈持续时间及回流速度的影响。②动脉血压——后负荷影响:当动脉血压升高即后负荷加大时,心室射血阻力增加,射血期可由等容收缩期延长而缩短,射血速度减慢,搏出量减少。由于心室内剩余血量增加,静脉回流若不变,心肌初长由心舒末期充盈量增加而加长,进而使心肌收缩力增强。③心肌收缩能力:与心肌初长改变无关,仅以心肌细胞本身收缩活动的强度和速度改变而增加收缩力的调节。如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血中儿茶酚胺浓度升高均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搏出量增加;而乙酰胆碱、缺氧、酸中毒等使心肌收缩力减弱,搏出量减少。
(2)心率:心率在40~次/min范围内,若搏出量不变,则心输出量随心率加快而增多。心率超过次/min时,由于心舒期过短,心室充盈不足,搏出量减少,使心输出量减少。心率在40次/min以下时,由于心室充盈近于极限,延长心舒期也不能提高充盈量,也使心输出量减少。
4、哪些因素影响动脉血压,如何影响?
答:(1)心脏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收缩压高低主要反映每博输出量的大小。搏出量增加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增大,但是收缩压增大幅度大于舒张压,所以脉压增大。搏出量减小时,两者均减小,但是收缩压减小幅度大于舒张压,所以脉压减小。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心率加快时,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升高,但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所以脉压减小;心率减慢时,两者均下降,但是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收缩压,所以脉压增大。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和收缩压均升高,但舒张压升高幅度大于收缩压,所以脉压减小;外周阻力减小时,两者均下降,但是舒张压下降幅度大于收缩压,所以脉压增大。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缓冲血压波动,减小脉压差。动脉硬化时,弹性储器作用减弱,对血压的缓冲作用减弱,引起收缩压升高,舒张压下降,脉压增大。
(5)循环血量和心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即血液在循环系统中的充盈程度。
5、试述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区别/试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分期及其形成机制。
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整个过程分为5期。
0期(去极化)——阈刺激时,Na+大量内流,膜电位接近Na+电化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Ca2+与K+外流处于平衡。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所致。
4期(静息期)——工作细胞3期复极完毕,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的维持依靠Na+—K+泵的转运。
心室肌细胞和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的区别
0期去极化速度
去极幅度
4期膜电位
膜电位分期
心室肌细胞
迅速
大
稳定
0、1、2、3、4共5个时期
窦房结细胞
缓慢
小
不稳定,可自动去极化
0、3、4共3期,无平台期
6、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有哪些?
答:(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即血液在血管系统内的充盈程度,充盈程度越高,静脉回心血量越多。(2)心肌收缩力:收缩力增强时,回心血量增加。(3)骨骼肌的挤压作用:作为肌肉泵促进静脉回流。(4)呼吸运动:通过影响胸内压而影响静脉回流。吸气时,负压增大,回心血量增加,呼气时,负压减小,回心血量减小。(5)体位改变:人体由卧位转为立位时,回心血量减少。
7、试述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调节过程及其生理意义。
答:(1)过程:动脉血压升高→刺激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将冲动传向中枢→通过心血管中枢(延髓)的整合作用→导致心迷走神经兴奋,心交感神经抑制、交感缩血管神经抑制→心率减慢、心输出量下降、血管舒张、外周阻力降低,从而使血压恢复正常。
(2)生理意义:在短时间内快速调节动脉血压,维持动脉血压相对稳定。减压反射对血压变化及时纠正,在正常血压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8、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是多少?试述中心静脉压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答:中心静脉压是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血压,是临床观察血流动力学的主要指标之一,正常值为4~12cmH2O。影响中心静脉压的因素有:
(1)心脏射血能力:中心静脉压的高低取决于心泵功能和静脉回心血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若心脏射血能力强,则中心静脉压低;心脏射血能力减弱(如肺心病心力衰竭),则中心静脉压升高。
(2)静脉回心血量:静脉血回流通畅,则中心静脉压低。如果血量不足或外周静脉血回流障碍,则中心静脉压过低;如果心泵功能减弱和/或静脉血回速度加快(如输血、输液过多、过快),则中心静脉压升高。因此中心静脉压反映心泵功能情况和静脉回心血量的多少,故临床上把测量中心静脉压作为控制补液速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中心静脉压过低或有进行性下降的趋势,常表示血量不足或静脉血回流不足,是输血、输液的指征。
中大学长开设的专插本学习交流平台
主打生理学
欢迎各位有志于专插本的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