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历时5小时,在我国著名肺移植专家、医院陈静瑜教授带领指导下,哈尔滨医院胸外科团队、麻醉学科、呼吸病学、重症医学等学科通力合作,完成黑龙江省首例非体外循环下DBD(脑死亡器官捐献)序贯双肺移植手术。据悉,该项技术的开展,或可救治大量黑龙江省危重慢阻肺、肺纤维化等终末期良性肺功能严重损伤的患者生命。据介绍,患者李某云今年47岁,有20余年吸烟史。十年前,李某云就开始经常咳嗽、痰多,有时候还感觉喘不过气。四年前出现了间断性的呼吸困难,近期病情越来越重。5月3日晚,李某云到哈医大二院呼吸内科治疗。据医院呼吸科二病房主任陈宏介绍,患者肺功能非常差,患有极重度慢阻肺。经过与胸外科的联合会诊和救治,患者病情慢慢稳定,但随着逐渐加重的病情,唯一能救治的办法只有进行肺移植。7月18日,北京传来消息,找到了匹配的供体,李某云一医院。于此同时,哈医大二院迅速开始手术的准备工作。由于患者需要进行双肺移植,为确保手术成功,哈医大二院特地邀请我国著名肺移植专家、医院陈静瑜教授与哈医大二院胸外科张临友教授团队共同完成手术。医院医务部也立刻召集胸外科、呼吸重症医学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ICU)、手术室、药剂科、供应中心、输血科、消毒供应中心、水电科等十多个部门负责人,制定术前预案,分组进行各项准备工作。从18日开始,医院药剂科、供应中心、输血科等辅助类科室立即准备肺移植手术必备手术器械和特殊药品;手术室、胸外科、重症医学科进行术前准备,由于肺移植手术对无菌要求极高,各相关手术室、病房、重症医学科必须反复进行无菌处理……医院工作人员快速反应,通力合作,在十几个小时内完成了全部准备工作。11:30分,医院后,手术开始。第一组医生小心谨慎地对供肺进行修剪,同时另一组医生将侧卧的患者进行右侧肋间切口,闭合患者右肺的供血和通气功能,对右肺进行切除。当右肺完整切除后,借助左侧肺脏功能,逐步完成右侧供肺的动静脉和气道吻合,并逐步恢复右侧供肺的供血和通气,右侧供肺移植完成。经过观察,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平稳,借助呼吸机的辅助功能,医生们将患者翻身到另一侧,开始进行左侧肋骨间切开,采用同样的方式,顺利完成了左侧供肺的移植。16时30分,双侧肺脏全部吻合完毕,开放供血和通气后,患者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平稳,历时5小时手术顺利完成。第二日清晨,患者术后清醒,目前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据哈医大二院胸外科主任张临友介绍,肺移植手术是所有脏器移植手术中风险最高的。“肺脏是人体内部直接与外界相通的开放性器官,受外界污染、细菌感染的机会多,肺部本身质地脆弱,开放引起的灌注损伤比其他器官大得多,因此,肺移植患者术后的排斥反应强、并发症多,手术的成功率远远低于肝脏、肾脏甚至心脏移植。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完成肺移植手术仅仅是开端,能否渡过未来的急性排斥反应、抗感染等难关,还需长达数月的术后监控和调整。”张临友主任说。哈医大二院重症医学科(ICU)B区主任王怀泉教授表示,患者术后肺功能的维护是最大的难点,所以患者仍然面临着“五大难关”:第一,术后止血;第二,呼吸维持,肺水肿的控制,呼吸机的调整;第三,循环的维持;第四,感染问题;第五,排斥的问题。为了及时应对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房成立了专职医疗和护理小组进行24小时监护,全面保障患者能够平稳度过各个难关。据了解,哈医大二院是目前黑龙江省唯一一家具有医院。据哈医大二院院长张斌介绍,哈医大二院是我国最医院之一,上世纪五十年代,哈医大二院成功实施狗头移植实验的研究,并获得移植后存活5天零4小时的国内最好记录,震惊世界,从此开辟了我国器官移植领域的先河。年,我国著名心脏外科专家夏求明主刀,施行了东北地区首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术,患者杨玉民术后存活18年半,年心脏移植患者于文峰迄今已健康存活24年半,是目前中国大陆地区存活时间最长的“换心人”。此后,哈医大二院在心脏移植、肝移植、肾移植等大脏器移植基础上,相继开展肺移植、心肺联合移植的临床实验工作,积累了大量脏器移植的宝贵经验。黑龙江省是重症肺功能损伤、重症慢阻肺疾病的高发省份,肺移植技术的开展与成熟,无疑对黑龙江省重症呼吸病学的发展、重症呼吸疾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光明融媒体记者张士英通讯员李华虹方若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