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医生在整理病例写医案时,都喜欢选用成功的案例,很少总结失败的病例。今天我想反其道而行之,从一个失败的案例入手。
因为这个失败的案例给了我深深的教训,所以我记忆特别清楚,虽然二十多年过去了,我都不会忘记。那是我刚做医生一年多时遇到的一个病例,患者是一名二十多岁的男性划船运动员。
他是在一次足球训练时跌倒,手撑地时发生了右腕损伤,当时腕部有疼痛但没有明显的肿胀。按照一般急性处理,几天后右腕虽然仍有些隐隐疼痛,但因为疼痛不显著,就选择了边治疗、边训练的习惯做法。划船运动中腕关节使用是很频繁的,频繁使用的腕关节,加重了原来的疼痛。于是我先给他做了一个X线摄片检查,结果显示无异常。当时我初步诊断为“腕背筋膜炎”,并按照筋膜炎给予物理治疗。治疗后症状稍有改善,但反反复复一直不能治愈。医院,请专家进一步会诊。记得当时六院还没有搬迁到田林,而是在北京西路原来的老地址。
专家建议做CT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诸骨无病变。专家会诊的最终结论,还是维持“腕背筋膜炎”的诊断。我询问:为什么损伤几个月了,他还是觉得疼痛呢?专家的观点是腕背筋膜炎的确会有疼痛,但不会这么严重,他这个症状与体征不符,要么是痛阈太低,要么是故意捣蛋。问我这个队员有没有思想问题。我说应该不会有。专家的观点是该队员在夸大疼痛。回去后我把检查结果和专家的观点向领导和教练做了汇报。他们一致认为是运动员有逃避训练思想,在夸大症状,并维持当前的训练和治疗。
就这样又大半年过去了,患者的情况还是那样,没有好转的迹象。当时的情况,CT检查已经普及,并纳入医保,可以报销,核磁共振(MRI)属于刚出来的最新检查手段,还没有普及,尚未纳入医保。眼看快一年了,治疗却一直不见效果,我只好向了领导提出建议做核磁共振检查的要求。在和领导反复申请后最终还是答应了我的要求,做了当时的新技术MRI。检查的结果令我大吃一惊:右腕月骨骨髓水肿,三角骨骨坏死。医院的专家建议手术治疗。这个队员不愿意手术,只想做保守治疗,最后选择了退役回到东北老家找工作,从而退出运动生涯。由于当时交通通讯还比较落后,我又年纪轻没有经验,没有好好地做跟踪追查,后来的情况就不了解了,至今都觉得遗憾。
这是一个典型的月骨、三角骨骨髓水肿的MRI片子
让我郁闷的是:怎么就骨坏死了呢?如果我早一点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让队员做MRI检查,也许就能早期发现骨髓水肿,还不会到骨坏死这个地步,不至于这么严重吧!是我的无知让队员延误了啊!虽然有专家会诊的意见影响了我的判断,但毕竟我是他的医生,我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啊!内心深深的自责和内疚,折磨了我好几个月。临走前反倒是队员安慰我:专家也这么诊断的,是我的命不好。可他越是这么说,我内心的自责越强烈。自此之后,我发誓,不让任何一个病患发生延误或漏诊。
说实话,我要感谢那个队员。因为从此后,只要怀疑有骨挫伤,我会毫不犹豫地让队员做MRI检查,临床上还的确发现了不少骨挫伤骨髓水肿的案例。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骨挫伤。当强烈的冲击力加在骨的两端,骨骼会吸收其冲击的能量,如果这个冲击力还不足以造成压缩性骨折,也就是骨皮质还完好无损,但此时骨骼内部的骨小梁已经出现塌陷、断裂等损伤(实际上是骨小梁的微骨折),局部就会出现出血、渗出等变化,这个损伤就是骨挫伤。
由于此时骨皮质是完好无损的,因此拍摄X线片,或者CT检查,一般不会发现什么问题。但如果做MRI检查,一般能看到骨内部出现骨髓水肿的影像学变化。X线或CT的原理是含钙的骨质对X线的吸收,因此针对骨性的损伤,用X线或CT检查比较容易发现问题。而MRI的原理是氢原子自旋产生磁场,由此组成图像,对于软组织的显影,远比X线或CT优越得多。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的骨髓水肿,X线或CT不能发现,而MRI却能发现的原因。
核磁共振检查
只要是承受力的部位都能发生骨挫伤,尤其是腕部的舟壮骨、月骨、三角骨等腕骨、足部的跟骨、距骨、舟骨等足骨、膝关节的股骨滑车和胫骨平台、髋关节的胯骨和股骨头、脊椎骨等受力支点处,更容易发生。一旦发生,常常因为不很强烈的疼痛而被人忽视。所以各位业余运动的朋友们,假如发生了我所说的这种情况,最好能仔细检查,明确诊断,不要拖延。
既然是骨性的损伤,治疗上当遵循骨损伤的原则。由于没有骨皮质的损伤,所以不必做石膏等硬性固定,但限制运动还是必要的。我在临床上运用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中药外用,使得药物通过局部皮肤吸收起作用,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如能再配合使用活血化瘀、续筋接骨的中药内服,则恢复明显加快。但骨挫伤和骨折又不完全相同,有一个经验我可以告诉大家,骨挫伤的治疗时间比较长,一般要长于三个月,我治疗过一个胯骨的骨挫伤,用了半年时间。可以想象骨挫伤的恢复之慢。
多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医学是严谨的,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出现问题都不能小觑,不能有半点的马虎和疏忽。真的是这样!
赞赏
人赞赏
北京最权威的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正规的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