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ct25司天湿淫沉阴且布,雨变枯

时间:2022-3-5 18:23:47 来源:水肿

厥阴、少阴司天之风淫、热淫及其平治之法已精读完毕,我们接着来看太阴司天之气候、物候、病候及其平治。先附录原文如下: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胕肿,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腰脊头项痛,时眩,大便难,阴气不用,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一、太阴司天,湿淫所胜丑未之岁,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太阴之上,湿气治之,故太阴司天之气淫胜为“湿淫”。1.气候物候太阴湿土司天,天气阴暗,阴云密布,雨湿偏胜乃至雨变为灾。暴雨频发乃至阴雨绵绵,庄稼浸泡雨水之中,生机败坏乃至枯槁。辛丑年就是太阴司天之年,正如岐伯所言“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则沉阴且布,雨变枯槁”。辛丑年本为水运不及之年,但天气反常,雨水却偏多偏胜。附图如下:辛丑年,太阴司天之气加临主气三之气少阳相火,主小满至大暑这段时间,郑州“7.21大暴雨”就发生在大暑的前一日(农历六月十二大暑,六月十一大暴雨)。暴雨如倾盆,郑州乃至整个河南顿时陷入雨患水患境地。暴雨、大雨遂后逐渐向北向西移,河南各地自不待言,山东菏泽、聊城等地雨患亦接踵而至,玉米、大豆、花生等农作物浸泡雨水之中。农民为抢收玉米,穿长大连体皮裤涉水掰收玉米,以大盆作船,将之运载于高岸处。农作物本未到收获时节,颗粒甚不饱满,雨水浸泡再加以阴雨时至,故庄稼多成枯槁之死木。2.病候脾土亢胜则贼害肾水,故谓“病本于肾”。①胕肿胕肿即浮肿。肾主津液,肾乃脾升肺降之枢纽,肾病则水液积于皮肤腠理之间,是为“胕肿”。《素问·逆调论》岐伯讲:“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素问·经脉别论》岐伯讲:“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素问·水热穴》岐伯讲:“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心主血液,肾主津液,津液又称水液,人有五脏,五脏又化五水之液,泪为肝之液,汗为心之液,涎为脾之液,涕为肺之液,唾为肾之液。胃上纳水饮而输脾,一方面,肾气上蒸使水饮气化而令脾输精气于肺,肺宣发精气水液于脏腑、诸窍乃至皮毛;另一方面,肾气下沉而令肺肃降津液之浊者入于水道并注入膀胱,循小便而排出。如此循环不已则疾病不生。由此可见,表面看来,津液流布是由脾输送水精之气于肺,然后再由肺宣布清气肃降浊气,最后清气留于内而浊气进入水道,再由膀胱尿道排出体外。猛一看这里面好像没有肾脏什么事。殊不知,肾脏在脾、肺、膀胱之间起着关键性的枢纽作作用,可以说,津液或水液在人体中的均衡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肾脏的主持作用。水饮入于胃,倘若肾脏病,脾脏则不能蒸腾水精之气上输于肺,肺脏亦不能肃降浊阴之气下沉于膀胱。肾脏主水饮入胃之后的津液升降,故谓“肾者,胃之关”。关者,升降出入之谓也。肾脏之关闸关而不开,则肺脏不能降浊阴于水道,浊阴不得溺而出则只能上逆泛滥于内。肾为至阴,肺为太阴,《素问·水热穴》岐伯讲:“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肾为本,肺为末,本病则传末,肾脏关门不利,则肾肺皆积水而聚,聚积而不得泄泻,则只能“上下溢于皮肤之中”,积水滞积于皮肤腠理之间则病为“胕肿”,“胕肿者,聚水而生病也”。正由于胕肿(浮肿)与肾脏、肺脏、脾脏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所以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之二十二心集·肿胀·水肿论治》中才说:“凡水肿等证,乃脾肺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至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附图如下:②骨痛《素问·痿论》岐伯讲:“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灵枢·五邪》讲:“邪在肾,则病骨痛……”脾土淫胜肾水,肾病则“骨痛”于内。③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痹通闭,《素问·痹论》中黄帝问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闭而痛为痹。痹则经络壅闭、血气不行。《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灵枢·五邪》:“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肾病于骨痛阴痹。肾为至阴,皮肉为阳,筋骨为阴,肾痹于骨,故为“阴痹”。邪入于皮肉,其疼或可按之而得,邪入于骨髓,则其痛难以按之而得。也有解“按之不得”之缘由为骨痛无定所者,例如明代马莳《灵枢经合纂》注曰:“阴痹者,痛无定所,按之而不可得,即痹论之所谓以寒胜者为痛痹也。”马莳注阴痹为痛无定所,也有一定道理,因为痛彻骨髓,骨髓洞穿骨内,整根骨头各处皆痛,并不能通过指按具体确定哪里更痛甚或哪里不痛。按之不得亦即不能通过指按而确定具体的痛位点,因为骨痛是弥漫式的,而不是点位式的。但马莳认为骨痛阴痹即《素问·痹论》中寒气所胜之痛痹,在这一点上或许稍显不妥。因为《素问·至真要大论》这里讲的是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倘若追溯至《痹论》的话,骨痛阴痹当为湿气所胜之著痹才是。④腰脊头项痛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病则腰痛脊椎骨亦痛。《素问·脉要精微论》岐伯讲:“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肾脉与膀胱脉互为表里,肾为脏膀胱为腑,肾病则膀胱亦病。足太阳膀胱经上额交巅络脑、挟脊下腰。足太阳膀胱经病则冲头痛、项如拔,脊痛,腰似折。《灵枢·经脉》黄帝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腘中……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⑤时眩时眩亦即阵发性眩晕。脾土克胜肾水太过,则肾水不能化生肝木,肝木不及则心火不足,心主血液,心火不足则气血难上行于脑,故病为“时眩”。⑥大便难肾气为湿淫所胜,肾气难以上蒸以主脾,亦难以下沉以主肺,肺经和大肠经相表里。前面讲过,因肾脏枢纽作用失效,肺气不能肃降浊阴水液反而积于皮肤腠理之间,故大肠无润,是以“大便难”。⑦阴气不用肾为至阴,以上诸证皆因肾阴之气难以发用之故,心肾不交,火水不济,故有以上诸证。阴气不用,水火不交,又会怎样呢?⑧饥不欲食,咳唾则有血,心如悬湿邪过胜导致肾气阴气不用,阴气不用则阴阳或肾心不交,阴阳不交则肾阳不能使脾气升提清阳、肾阴不能使胃气和肺气下降浊阴。肺胃之气不降则心火滞留于胃,胃热则水谷消化迅速,是以善饥。胃气不降则滞积或上逆,是以不欲食。肾脏枢纽作用失效,阴气不用,心火不交则肾肺心三者皆功能失调,咳为肺,唾为肾,血为心,肾气不升,心气不降,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咳唾则有血,心如悬。《灵枢·经脉》黄帝讲:“肾,足少阴之脉,……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以上诸证,皆因太阴司天湿邪淫胜所致,民病于肾,肾气不用则诸证频现,是以“病本于肾”。3.太溪绝,死不治

阴痹骨厥,肾气不用,足少阴肾脉经气难至足内踝后根骨太溪穴处,太溪穴乃少阴肾脉之原穴(亦即俞穴)。

《灵枢·九针十二原》岐伯讲:“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俞,所行为经,所入为合……肾也,其原出于太溪。”

太溪意为从然谷穴传来的肾经水液在此形成较为宽大的溪流,真正体现肾经气血的本原特征,故为肾经原穴。太溪即大溪,溪大则脉诊而应。

今脉诊太溪穴而不应手,乃肾气败绝之兆,是以死不治。

二、司天湿淫,何以平之治之?岐伯原文: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太阴司天,湿淫所胜于上,民病于下,当“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此与太阴在泉当“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基本相同,但是在“佐以酸辛”和“佐以酸淡”上稍有差异。

1.平以苦热

太阴司天,湿气淫胜。太阴在脏为脾。“平”以泻脾土湿邪太过之气。

脾恶湿而喜燥。《素问·脏气法时论》岐伯讲:“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苦味火化,火以燥湿,脾土得心火母气以资生化,补益中气,升提清阳之气。故“治以苦”。

热能燥湿、蒸湿以祛湿邪。故“治以热”。

味苦性热药物可泻脾土溽湿邪胜之气,苦热对治溽湿,故“平以苦热”。

2.佐以酸辛

“佐”以所利,因势利导,或为佐助,或为佐补,或为佐制。

酸能涩能能收,酸味木化,肝木克脾土,酸能佐助肝木克治脾土湿邪,故“佐以酸”。

辛能发散,辛味金化,在脏为肺。脾土湿胜则母不生子或母病及子。土生金。辛味药物能佐补肺气,味辛性温热药物亦能佐助心火发散湿气,又能佐制酸味药物敛收太过反致肝木自伤。

3.以苦燥之

秦越人《难经·六十九难》讲:“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泻之。”

脾土湿胜则脾气虚,虚者补其母,火为土母,故当补之以心火,以资脾土之生化。苦味火化,故当以苦味性温热之药燥除湿气。

4.以淡泄之

淡能利窍、能渗泄。淡味药物可通利小便,排泄出湿水。

5.湿上甚而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

这是太阴司天相较在泉而言,主要的不同之处,此处多出了这一段文字。肾阴之气不用,则心火不能下降而炎于上,导致心胃皆热,故“湿上甚而热”,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卷中·水气病脉证并治》讲:“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此为治水湿之要法。

①水湿郁积于内,湿去则病愈,“治以苦温”乃对治在泉、司天湿淫之一般之法。味苦性温药物可燥除、泻泄湿气,脾气湿胜,故当治以苦温。

②湿肿分上下,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甘能缓和脾湿之胜,辛味入肺,肺主皮毛,辛能发现湿气从毛孔排出,故“佐以苦辛”。

清代汪昂《本草备要·药性总义》讲:“甘者能补能和能缓,辛者能散能润能横行。”岐伯这里强调的是“湿上甚而热”,所以对治之法除了常规性的“治以苦温”之外,还需另外“佐以甘辛”以发汗。

③甘辛药物能缓湿、散湿以发汗,汗出湿去,浮肿乃消。病去则身体恢复如故,药到病除,则医工无需再以所谓巩固几个疗程的名义开药了,是为“为故而止”。

诸气司天,辨证施治。一阴二阴三阴已毕,重阴必阳,明天就是一阳少阳相火司天“火淫所胜……”了。

独学则寡闻,切磋方长进。

敬请入群

忠一其心

好好学习(?′ω`?)天天向上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qsm.com/ystl/14328.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