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曾经感慨,“春风有脚,今朝先到柴门”。其实,无论先到哪里,重要的是春天来了。春天就这么随着春风悄悄地来了,就这么带着愈来愈温暖的阳光来了,就这么跟着万家团圆的脚步来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体会着春的来临:凛冽的朔风弱了,阳光变得温柔起来;坚冰开始融化,花草蓄势待发——我们已经能感受到生命在地下的萌动。
一年一度的除夕,灯火万家。这是春天应许的团圆时刻,这是一家人齐齐整整、辞旧迎新的时刻,这是回望生活、祈愿新年的时刻。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有人和家人围炉话家常;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有人和朋友在推杯换盏中绽放灿烂的笑容;浮云游子意,行行重行行,有人还在行色匆匆的回家路上;一枝一叶总关情,有人还在坚守着各自的岗位,遥望家的方向……可是,不论在哪里,在除夕这样的夜晚,家在内心的坐标始终在那儿,无法更改。只要怀揣热望,以爱为家,以梦为乡,踏遍万水千山,总会感受到来自家的力量——那么厚实,那么柔软。
当除夕的万家灯火渐次亮起,每一盏灯光又讲述着怎样的除夕故事?今年,山西晚报的传统品牌“新春走基层”再一次出发,将镜头对准各行各业和那些特殊的除夕夜晚,把采访重点放在了那些难以回家团聚的人们身上,讲述他们在除夕夜的故事。这是欢聚的故事、坚守的故事,是幸福的故事、温暖的故事,也是激发我们继续前行的故事。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追踪万里星空坚守航天一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这里是我国第一颗气象卫星风云一号的问天之地,创造了长征六号一箭0星的我国航天发射一箭多星纪录,是唯一具有海上和陆基两栖发射能力的发射团队。00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8战8捷,再次创下任务成功率00%的佳绩。
月日,除夕夜,万家灯火、团圆之时,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科技人员却依然忙碌在航天一线。
班组成员正在检查设备。王静怡摄
遥看星河的“千里之眼”
寒风在一望无际的空旷高原上撒欢般地呼啸着,一片灯火在巨大的黑幕中显得突出而又微弱。还未走进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某测控点号,那微弱而倔强的灯光,就让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年味。
由于要配合火箭飞行的轨迹,航天测控点号几乎都建在远离人烟的地段,这里没有繁华、难谈优美,有的只是航天人对火箭的守候和对事业的热爱。
走进不大的院落,灯火通明。队长张超和操作手蔡明皓已经早早吃完饭,准备上岗执行观测任务。
观测任务主要是监控在轨卫星的运行情况,及时提供空间预警信息,避免太空垃圾损伤卫星。一年天,每天都要跟踪,节假日自然也就成了奢望。
时整,跟星工作正式开始。蔡明皓手握摇杆小心翼翼地调整镜头姿态,眼睛紧盯闪烁的电脑屏幕。张超不时记录下设备数据,并对相关参数进行分析……设备转台稳定后,进入了自动跟踪模式,两人有了闲暇时间。此时时钟已指向了3时30分,再过半小时就将迎来农历新年。
“小蔡,马上就是新年了,不知道家里这会儿在干什么。”“我们老家这会儿一定在准备放炮,每年到这个时候,我弟是最高兴的。”虽然,已经两年春节没有回家,但说起老家过年的情景,蔡明皓依旧如数家珍。
“我们家这会儿一定在打牌。”说起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张超也有些回味无穷……
“吃饺子了!”
两人正聊得起劲,张高工送来了夜宵——饺子。这是点号的老规矩,每年春节期间,张高工都会为执行任务的同志送来饺子。
“小蔡,您先吃,我盯着数据!”“你们都去吃吧,我盯着。”张超话还没有落音,张高工就接过了话茬。
吃完饺子后,由于设备状态需要调整,两人又开始了忙碌。
蔡明皓紧盯着电脑屏幕上一条条曲线的变化,密切跟踪监视着目标运行轨迹,不时记下各项技术数据。而操作手骆伟则全神贯注地操控着手中摇杆,一点一点调整镜头姿态和方向。这个运动直径不足5厘米的摇杆,控制着比它大数十倍的光学镜头,哪怕出现一毫米误差,都会导致追踪目标丢失。为了防止跟踪目标丢失,蔡明皓可下了苦功,每天都要操作摇杆进行上百次的跟踪训练,别人用一年才需要更换的摇杆外套,他三个月就要换一副。
零点,时钟准时送来了报时,新的一天开始了……任务还在继续。
山下村子一阵阵“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不时传入机房,一股浓浓的年味也随之而来。两人相视一笑,用精准的操作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春……
联通八方的“航天信使”
北海指挥大厅,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中枢神经——指挥枢纽所在。航天任务执行中,所有的指挥决策都从这里发出,而使这些指挥口令精准传达到各个阵地点位的就是默默无闻的航天通信人,他们被大家称为“航天信使”。
除夕夜,北海指挥大厅4值班机房内,依旧忙碌着。“新年快乐,03为你服务”这位正在熟练接听号码查询电话的话务员叫。她是航天城有名的一口清,上千个电话号码早已烂熟于心。
可一年前,刚刚走上话务员岗位,面对数千个需要背记的数字号码,感到无从下手。班长耐心地教导她:“别小看背记号码,可跟航天发射息息相关!发射任务中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将电话号码提供给指挥席位,就可能导致指挥延迟,将给发射任务带来极大的风险,严重的可能导致发射失利。”
背记号码不仅要下苦功,还要用巧劲。想起在学校背记数学公式时运用的方法,便将一张张A4作业纸裁成便利贴大小,把用户名称写在正面,号码写在背面,平时装在迷彩服上衣的口袋中,利用开饭、集合等零碎时间拿出来看一看、背一背……
两个月后,那些小纸片变得皱皱巴巴,但那上面的数字已经印刻在的脑海中,似乎与她融为了一体。
班长介绍:“为了响应国家就地过年的号召,今年话务班4名同志都选择了留守过年。”
话务机房不远处的通信机房是另一种繁忙的场景。值班员刘严盯着屏幕上的一组组曲线和数据,生怕出现异常波动。
突然,代表某线路的曲线出现一个跳变,虽然只是很小的变动,却没能逃过刘严的眼睛,他立刻对曲线进行放大回放,在记录核心数据后,旋即起身向数据中心机房奔去。徒弟李伟也紧随其后。
到机房后,刘严熟练地打开机柜,抽出控制计算机,对数据进行核对。在手指灵动的敲击键盘中,一组组数据在屏幕上不停翻滚着。刘严一边飞快地操作,一边给身旁的徒弟李伟讲解要领。
刘严目不转睛地盯着这些早已熟记于心的数据,想从中找出些什么。突然刘严的嘴角露出了一丝不经意的笑容,问题找到了。刘严立刻通知维修分队对相关地域线路进行排查,不到0分钟就解决了问题。
如此复杂庞大的通信系统,为何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发现并解决问题?面对记者的疑问,刘严深有感触地说:“能如此快速地处理问题,得益于预案的完备。春节前夕,中心通信技术骨干对数据跳变、通信线路排查、线路紧急抢修等8个问题研究制定了预案,为中心通信链路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忠诚值守的“定水神针”
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一个称为“第一泉”的供水点号,点号虽小责任却大,是整个发射场重要的供水枢纽。50多年来,“第一泉”为航天供水,点号人为祖国守岁,共同为中国航天的发展贡献力量,被大家亲切的称为“定水神针”。
第一泉地处偏远,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为照顾执勤人员的生活,经上级批准这里成为“夫妻点号”。到今天,已经有8对夫妻接续在这里守候,最长的曾守候8年多。
大年初一,6点钟,闹铃响了。守点人的一天开始了。崔长强穿起衣服,背起工具包,向泵房走去,每天清晨,他都要按时开泵供水。妻子苏青也是早早起来,开始准备早餐。8点钟,早餐开始了,孩子还在熟睡中,两人没忍心将她叫起。
简单地吃完早餐,崔长强来到院内的旗杆前,认真擦拭旗杆,检查国旗是否完好。崔长强介绍,4年前,老号长交接时,除了工作,说得最多的就是旗杆和国旗。在荒凉的点号值守,需要的不仅是毅力更是精神,而每天与国旗的交流是最好的精神充电。
9点钟崔长强和苏青开始了巡线和设备检查,这是夫妻俩最重要的工作,为了确保春节期间的供水安全,崔长强特意增加了一次设备检查。走进水井泵房,里面黑漆漆一片,崔长强随手拉开了照明灯,里面豁然开朗,低压配电柜、错综复杂的供水管道、整齐的工具柜等等让记者一目了然。
崔长强熟练地检查着仪表数据和各主要节点的设备状态。苏青在一旁飞快地记录着从崔长强口中说出的一组组数据,两人的配合十分默契。崔长强说:“我负责检查,她负责记录,我俩分工明确。她现在是我不可或缺的帮手!”言语中透露着幸福的满足感。
苏青常说,“嫁给航天人,就是半个航天人,虽然地处偏远,难免会孤单寂寞,但是,我不后悔,因为每次火箭的腾飞也有我一份功劳”。
谈到奉献,崔长强说:“我们不管怎样,毕竟还能在一起。我的很多同事,两地分居十几年,却一直守候着航天,守候着事业。与他们相比,我们这点困难谈不上奉献。”
有一种奉献融入生活,归于平淡,但祖国不会忘记,中国航天不会忘记……
牛年心愿
0年,对中国航天来说,又是一个发射高峰年。空间站开建、天问一号着陆火星、多颗风云卫星将上天、年发射次数有望突破40次……
在密集的航天发射背后是无数默默耕耘的航天人。
作为航天工作者,他们热爱本职工作,疫情面前,他们不退,他们要陪着“大锅”过年。他们坚信:一代航天人,承载一代梦;一代航天梦,铸就中华魂!航天人加油!中国加油!
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忙到年夜饭点回家仍须待命对于“疾控人”而言,鼠年春节时的忙乱、紧张还恍如昨日,牛年春节就在不知不觉间悄然到来。这一年,在一次次的战战兢兢中,他们早已习惯了随叫随到。月日,除夕,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依旧坚守在岗位,为入境人员做核酸检测实验,协助外省追踪新冠肺炎密接人群,排查每一个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点。在他们看来,这是责任,也是使命。
疾病检验科的工作人员正在做核酸检测。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夕从份核酸检测样本开始
杨红霞是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检验科副科长。放假前两天就接到通知,月0日晚武宿机场会有入境航班,要求她和其他3名工作人员配合做好样本检测。“张秋香老师是我们科年龄最大的,平时工作就兢兢业业,大家都看在眼里,春节值班,考虑到她的年龄,大家商量好不给她安排,没想到,昨天晚上看到工作群里通知要检验份样本,老同志又主动请缨,要求参与这次实验,还特意给我打了电话,说多一个人就能早一点完成任务,大家伙就能早一点回家。”杨红霞说。
月日早7点,杨红霞早早来到办公室,开始检测前的准备。科主任任斌知和其他几名工作人员也陆续赶来。“样本估计一会儿就送到,咱今天争取能早点儿回家,陪家人过个除夕夜,这一年,亏欠他们的真的是太多了。”杨红霞话音刚落,就接到电话,得知第一批样本已经送过来了。杨红霞和张秋香、张创业、杨建芳、代培芳4名实验人员赶紧穿戴好防护装备,带着样本一头扎进实验室。
“这次的样本数量其实并不多,但种类比较齐全,鼻咽拭子、肛拭子、血液、粪便都有,特别是粪便,前期的处理就比其他样本要多一些程序,所以时间相对要长一些。”杨红霞介绍,自0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这样的检测任务他们已经记不清执行了多少次,每一次都是随叫随到,熬通宵似乎也成了工作日常。给杨红霞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去年5月份的一次检测,样本数量有上千份,他们持续工作了36个小时。“虽然不是一直在实验室,但这样高强度的工作负荷还是有些吃不消,特别是在实验室里,戴的都是N95口罩,本身就比较憋气,外面还有隔离衣、防护服、面屏,一待就是四五个小时,汗流浃背还好应付,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憋气感。”杨红霞说,“现在,这样高负荷的工作状态相对要少一些了,不过大家也都适应了,像今天这种情况,从处理样本到核酸提取,再到PCR反应,整套程序下来,在实验室里工作的时间也就三个多小时,身体上好像都没什么感觉了。”
对于检验科工作人员而言,样本检测只是第一步,他们在完成实验、得出结论后,还要进行数据录入、审核、出具报告等工作。“实验检测是根本,但后期的报告也很关键,我们必须一个一个核对清楚了,这可是个细致活,一下都马虎不得。”杨红霞说。所有报告都整理完已是6时,杨红霞和小伙伴们又把“战场”打扫干净,才安心地离开。杨红霞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前段时间的河北疫情让大家又紧张了好长时间,都做好今年也在单位过年的准备,“没想到比我们预期得早了很多,这一年都没给孩子做了一顿正经饭,今晚回去必须得露一手。”
每一个风险点都不能放过
“您好,我是省疾控中心传染病科,刚才收到了一份北京发过来的协查函,其中涉及有密切接触者在你们这儿,现在把协查函给你们发过去,请尽快配合追踪其行踪,并对其密接人群进行管控。”就在实验室工作人员对样本进行检测时,传染病防控科的办公室里,樊婷正不停地打电话,发传真,处理刚接收到的协查函。
“外省发过来的,基本涉及的都是密接人群,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追踪他们的活动轨迹,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控。轨迹比较简单的,处理起来也相对简单一些,轨迹比较复杂的,可能一个人就又会牵涉到很多地方、很多人,我们就得追根溯源,在追踪的同时,还要及时反馈追踪结果。”樊婷笑说,自己很幸运,一上午就只收到一份协查函,而且还不是太复杂。
“实在是不放心,我们再听一听运城当地追踪的情况,再分析研判一下,这特殊时期,可是不能出岔子。”中午刚过,省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控科科长李国华、副科长李晓清、疾病检验科科长任斌知、应急办主任左素俊等多名专家就被省卫健委副主任、省疾控中心主任冯立忠紧急召回。
原来,运城有一名从境外返回的无症状感染者,回国后也按照要求在深圳集中隔离了4天,回到运城后也有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可在隔离期结束时的核酸检测中发现核酸呈阳性,IgG阳性,医院后,又做过两次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IgG阳性。听了运城市卫健委、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关于这名无症状感染者的介绍后,在场的专家分析认为,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判断这名感染者在境外已经感染新冠,短暂核酸阳性(一次)可以排除重复感染,属于感染恢复期复阳,根据其IgG出现的时间(已超出4天)分析,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而且从深圳同机返回的密接、次密接被感染的风险较小(因接触前后数天核酸检测均为阴性)。但是,慎重起见,还是应该继续对其密接、次密接人群进行隔离管控。
“其实,之前我们就对全省春节期间疫情情况进行过研判,也分析过这一病例,但特殊时期,国外疫情持续恶化,国内多省市出现聚集性疫情,我省多地在进口冷链食品、进口汽车轮胎、奶枣排查中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省内部分市县出现输入性疫情及返晋人员核酸检测复阳情况,这又赶上春节假期,我们的工作不能有一丁点的马虎和疏漏,每一个可能危及老百姓生命安全的风险点都不能放过。”冯立忠告诉山西晚报记者,省委书记楼阳生在春节前夕的慰问活动中,特意到省疾控中心,并指示要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方针,全面做好我省常态化疫情防控,精准落实各项措施,密切
信息化助力 疫情可实时上报
7时30分,在信息网络管理科,正在值班的马仕超正坐在电脑前,对当天搜集到的疫情信息做梳理。“省卫健委
“意思是手机上就可以完成?安全性有保障吗?”面对山西晚报记者的疑问,马仕超赶紧拿出一个优盘状的设备解释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数字证书,在登录系统时,必须同时插入这个证书才能进入系统,单纯输入账号、密码是不行的,所以安全性上还是可以保障的。”
“现在,我省疫情情况相对稳定,我们的工作负荷也明显轻松了很多。去年最严重的那段时间,每天凌晨一两点这里都是灯火通明,因为每天的疫情信息都是截止到4时,我们必须等各市都上报回来了,才能对信息进行汇总、梳理。”回忆起那段时间的工作状态,马仕超用“不容易”三个字来形容。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去年年初,湖北疫情发生后,他们针对当时的实际情况,很快上线了外省(湖北)入晋人员管理平台,省市县乡村五级用户使用,收集中高风险区入晋人员信息,在疫情初期对返晋人员进行有效管控。同时,还设计了密切接触人员管理平台,省、市、县三级用户,收集与新型冠状病毒患者相关的密切接触者信息,为流调工作提供依据,也为有效防控疫情争取了时间。
“今年月,我们又上线了健康山西网络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马仕超说着,拿出一个密码箱,给山西晚报记者做起了展示。“这是我们出去采样时携带的相关仪器,里面有笔记本、扫码枪、无线路由器、身份证读卡器等装备,主要是针对一些比较集中的核酸检测,可以快速录入数据。”马仕超介绍,这套系统是基于“火眼实验”经验,结合大数据信息技术,利用5G通讯技术,实现了核酸检测全流程的监测与管理,而且该系统已圆满完成省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的核酸检测保障工作;完成全省警察公务员考试的核酸检测工作;在阳泉平定县重点人群核酸检测中进行了实战应用,收获了全人群核酸检测的经验。“该系统已逐步在全省推广,建立起更大的全员核酸监测网络,从而提高了我省核酸检测的效率与质量,精准指挥和调度全省核酸检测力量,切实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工作。”马仕超说。
“今年总算可以踏踏实实地在家吃顿团圆饭了。”夜幕刚刚降临,马仕超的值班任务也顺利完成,抑制不住地兴奋早已挂在了脸上。
牛年心愿
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自当砥砺前行,守护人民健康!
——马仕超
愿山河永无恙,愿世间无瘟疫!
——杨红霞
身边的人所愿皆所得,温暖如初,平安喜乐!
——樊婷
太原市公安局0指挥中心:守护龙城平安他们从不“打烊”月日除夕夜,太原的街面上早已是车少人稀,在太原市公安局0指挥中心里却是灯火通明。0时,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太原市公安局0指挥中心大厅,醒目的福字、喜气的对联和一排排忙碌连线的接警员一起映入记者的眼帘。
“您好,太原0,请讲。”“别着急,请说清楚您所在的具体位置。”……0指挥中心大厅里,电话铃声、键盘敲击声、接警员热情耐心的应答声此起彼伏。从除夕夜9时到大年初一早8时,太原市公安局警令部指挥中心指挥三科的3名成员在此彻夜无眠。据统计,这一夜,共有56个报警电话呼入。
除夕夜值班指挥科室班长刘燕。
除夕夜,一位女孩咨询安眠药的致死剂量
“0吗?我要报警,有个7岁的太原女孩刚刚在网上询问我们,安眠药吃多少人就能死……”除夕夜0时05分,一大型药品网购平台的工作人员拨打太原0报警电话。
“请您详细提供一下这个孩子留在你们平台的信息,我们马上派警处置……”当日值班指挥科室班长叫刘燕,今年45岁的她,是年太原市首批0接警员。因业务水平突出,刘燕屡次在省级0接派警业务技能比武中获奖。
根据网购平台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刘燕迅速通知女孩所住小区辖区的民警,要求他们立即出警。整个接、派警过程,刘燕眼睛盯着电脑,头上戴着耳麦,嘴巴不停地说着话。几分钟后,刘燕接到出警民警反馈,女孩的家中无人,民警已经联系到女孩的父亲。对方表示,女孩和其母亲及姐姐正在上海过年。目前女孩平安无事,家人也已经对她进行了劝导。
“这个姑娘没事就好,这也算是虚惊一场了。”刘燕告诉记者,边接听报警电话,边快速分类记录,这是接警员的基本技能。在此过程中,接警员还要迅速指定正确的出警单位,是交通事故的通知交警部门,火灾的通知消防队,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和社会救助就通知附近派出所民警。她说,如果是重大事件,必须马上通知相关领导,这项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高度紧张,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忙起来,经常两只耳朵各听一部电话,手上还要忙着记录,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接了8年报警电话,切身感受治安是越来越好了
“每个0接警员都是‘活地图’。报警人说出太原市任何一个地址,我们脑中反应出的就是哪个派出所该出警了。”除了有娴熟的业务能力,刘燕告诉记者,接警员还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至今,她还记得一个叫“曹桂林”的名字。那是年,刘燕接到职业生涯第一个“杀人凶犯”打来的自首电话。当时,曹桂林才在出租屋内掐死女友,就是转瞬即逝的一个念头,他拨通了0,恰巧是刘燕接到了电话。
“一交流,我就感觉到他随时都要改变主意。一个命案在身的人,他若挂断电话,后续还会发生什么事,谁也不敢想。”刘燕回忆,自己当时特别紧张,但在电话中却又要极力控制,拿捏好与对方沟通的分寸,既要稳住对方,尽可能录入有效的自首信息,还要不动声色地协调附近的民警,迅速到达案发现场。最终,此事件得到了妥善处理。
作为一名已经从业8年的资深0接警员,刘燕说自己不仅见证了太原0的壮大,也见证了省城治安的变化。
“省城社会治安好不好?作为接警员,我们的感受最直接。”刘燕回忆,这十多年来,她最明显的感受就是省城的社会治安越来越好了。以过年这几天为例,刑事警情就特别少,有时候他们熬一通宵也就两三起。现在所接的警情大都是治安类、救助类,还有少量涉及放炮警情。这对比早几年,是不能想象的一件事情。
让刘燕印象深刻的是年,她总是能接到省城发生各种飞车抢夺金项链的报警,但近几年,这种抢夺案在太原街头基本已经绝迹了。
3年来,这个大厅从没关过灯,也从未缺过人
“干我们这行的,除夕夜回不去,家人能理解,他们也早就习惯了。”记者见缝插针采访当日值班指挥科室指挥长石淼,他说话声不大,回答却干脆利落。交流中,石淼的视线始终没有离开指挥中心大厅那几块电子实时监控大屏。他说,“这一夜,对老百姓来说是过年,但对他们来说,就是过关。”
除夕夜值班指挥科室指挥长石淼。
石淼今年4岁,从警已经9年的他,待过派出所,干过经侦。3年前,他来到太原0指挥中心工作,3年里,他已经有两年除夕夜没有回家了。说起对0这份工作的认识,石淼坦言,来之前他有过充分的思想准备,但实际上手一干,这份工作的“强度”远比他想象中难得多。
0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状态呢?石淼说,现在的0指挥大厅,是08年0月0日晚投入使用的,也就是从那一晚,灯亮了,人来后,这个大厅没再缺过人,也从没灭过灯。他说,自己原来干经侦时办案子也特别累,但只要犯罪嫌疑人抓住了,人就能稍微松口气。特别是后续整理案件材料过程中,即便开始有些地方做得不完美,后续还可以补充侦查去弥补。但在0,只要电话接通,接警员就必须保证处在一个完美工作的状态,因为他们没有机会弥补过失。为此,每位接警员都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
每一次通话,都直接关系到一条生命的安危
对老百姓来说,不到万不得已,谁也不会拨打0。但对于电话这头的接警员来说,每一次接通电话,大都直接关系到一条生命的安危。石淼说,这些电话中,有一时想不开,已经站在楼顶的市民;有遇到绑匪,悄悄拨通电话的人质;还有野外摔伤,命悬一线的驴友。面对这些可能随时会转瞬即逝的生命,接警员所说的每一个字,所作出的每一个反馈,都将直接影响生命能否被挽救。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电话接通,接警员就不能犯任何错误。
去年5月日3时许,0报警服务台接到一女子来电,该女子情绪激动,正站在楼顶天台,欲跳楼轻生,具体位置拒讲。
“她就想在结束生命前,再打个电话,结果就拨了0。”石淼回忆,当时他和接警员能做的,就是通过电话不断安抚报警人。一开始对方情绪激动,没说几句话就要挂电话,为了不让这部“生命之线”挂断,接警员就和她“唠家常”。分钟、5分钟、0分钟……最后整整用了80分钟,准备轻生的女子终于同意告诉接警员她的具体位置,并表示愿意继续活下去。而这80分钟,石淼说对于电话另一端的接警员,真的是论秒过,整整秒。“挂了电话,我们的接警员因为精神高度集中,衣服都湿透了。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这位接警员还是个有着8个多月身孕的准妈妈。”
牛年心愿
说起牛年愿望,来自双警家庭的刘燕表示,由于自己和爱人工作的原因,他们从小陪女儿的时间就不多。目前,尚在读大学的女儿正在为自己去北师大读研究生的梦想努力着。为此,她希望三年后,也就是自己和爱人5周年“银婚”的时候,他们的宝贝女儿能如愿以偿。此外,已将青春全部奉献给0的刘燕,也希望太原0发展得越来越好。
据介绍,伴随省城治安不断向好,刘燕和同事的工作环境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08年起,太原市公安局0报警服务台呼入量百万起,日均接警量余起,其中,日均救助类警情00余起。全年接处警工作量占到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从太原0建台之初的6平方米到目前的多平方米,从几名工作人员值守到如今上百名工作人员,从一部电话到50多个接警席位和现代化、多元化的指挥系统,从开通之始的年接警量不过千起到目前年接警量上百万余起,从简单的上传下达到辅助决策的智囊、快速反应的龙头……30多年来,太原0不仅完成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更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危难时刻选择我们”的庄严承诺。
新的一年,石淼说自己有两个愿望。一是“生命至上”,他希望能和战友们通过0这个平台,认真处理好百姓的每一次求助。特别是涉及“轻生”的报警求助时,他希望能挽救回每一条生命。二是“理解万岁”,很多人不知道,0接警员其实是群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姑娘。平日接电话时,除了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她们还要承受不少的委屈。有时仅仅因为电话打不进来,报警人也要发泄下怒气,先骂两句再报警。对此,石淼希望新的一年,更多市民能了解0,也能真正理解0。
太原地铁号线贾家寨车辆段:工作一如往常呵护每趟列车月日,除夕。夜幕降临,太原市区内处处张灯结彩,一派祥和的新春气象。此刻,一辆辆太原地铁号线列车像往常一样在地下呼啸而过。运行现场,余名员工坚守岗位,守护着一条条“巨龙”正常运行。
为保障白天地铁列车安全运行,一拨又一拨“夜行人”正在自己的岗位上忙碌着。他们有的在隧道里巡检有无异物垃圾,有的在地铁轨道上检查扣件螺栓是否松动,还有的在停车列检库里对每辆列车进行“体检”……除夕夜,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太原地铁号线贾家寨车辆段,跟随其中的轨道巡检工、车辆检修工一起下隧道、登列车,记录他们工作中的点滴,并和他们度过一个特殊的除夕夜。
除夕夜,王强(右一)和同事们在一起。
和家人视频拜年后,仍不忘开重要的班前会
除夕夜,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食堂内,人声鼎沸,轮休的员工们欢聚一堂包饺子,处处弥漫着欢乐的新春佳节气氛。
“今天,单位安排在食堂包饺子,让在外工作的员工也有回家的感觉。你看,胡萝卜汁和菠菜汁做成的饺子皮,素馅、羊肉馅、猪肉馅的饺子,好吃又好看!”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机电中心工建车间主任王强,匆匆吃完饺子,回到位于贾家寨车辆段的工建车间线路三工班,因为与家人约好的视频时间快到了。
“儿子,你吃饭了吗?叫声爸爸!快!叫声爸爸。”办公室里,透过手机屏幕王强轻声与儿子聊天,“宝贝,想爸爸了没?晚上吃饺子了吗……”
3岁的王强,来自甘肃省陇南市,妻子和儿子都在老家。虽然与家人不能吃团圆年夜饭,但趁着时间还早,他们一家人准备视频聊天,过个不一样的除夕。
“爸爸,新春快乐!”视频另一端,两岁半的儿子跑过来用稚嫩的声音说完,瞬间又跑了。
“去年一整年,我在家只待了十几天,儿子难免与我有些生疏。”王强说,为了让太原地铁号线如期开通运行,许多外地人奋斗在一线,回家的次数寥寥无几。加之受疫情影响,大部分人也是无怨无悔选择就地过年。
王强带领的工建车间有80多位员工,主要负责地铁线路上的各种安全事宜。其中,地铁巡查工从晚上8点至凌晨4点,给地铁轨道进行“体检”,保障白天地铁的正常运行。
作为车间主任,王强身上的担子更重一些。
“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年,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太原地铁号线刚运行不久,好多地方还需要相互磨合。因此每次作业前的班前会显得非常重要。”班前会上,王强及当晚负责人对晚上的作业区域、作业内容、现场安全防护措施及作业所涉及的危险源、作业分工进行了详细安排,并嘱咐大家携带好所需的工具材料。
“太原地铁号线全线3.公里,我们分8组,每组人,分别对隧道开展巡检,保障白天地铁的正常运行。”王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他们当晚的作业将在列车回库后正式开始,列车出发前结束。
班组的同事们头戴安全帽,身穿蓝色工作服,脚穿特制鞋(比普通鞋重两倍),整装待发,准备巡检。
地铁轨道巡检工:携带4公斤重工具包夜行6公里
华灯初上,当市民团聚在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地铁轨道巡检工开始了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刻。
晚上点多,轨道巡检工正式出发了,陆续走向各自负责的工作区域。手工检查小锤、扳手、钢板尺、卷尺……约4公斤重的各种工具,此刻静静地躺在每位地铁轨道巡检工的工具包里,这是他们作业时的必备物。
按照规定,大家从地铁的站台层穿行到区间,也就是平时地铁运行的隧道。前行中,隧道内的空气里,散发着阵阵金属味,湿气也在逐渐加重。
一路上,隧道幽闭、寂静。“这里虽然不像外面那样遭逢雨雪,但是从甬道尽头也会渗进阵阵寒风,巡检工也属于野外作业的工种,相当辛苦。”6岁的轨道检修工杨小军,来自晋中市灵石县。“每天深夜,我和同事要对太原地铁号线所辖区域的所有轨道设备进行巡视检查,‘扼杀’和处理可能发生故障的苗头,不能出任何差错。”杨小军一边前行,一边敲击着轨道。
“今晚,我们约巡检6公里长的隧道,因为穿着有钢板的特制鞋,比普通鞋重两倍,走路速度不能太快,常常会导致脚底起泡。”杨小军说,地铁行驶所经过的地底,就是他们的工作地,这里一年四季景象如一,单调乏味,只有灯光与身影相伴。
“叮叮当当,叮叮当当……”小锤敲击轨道的声音回荡在隧道里。“扣件螺栓是否松动,异物垃圾处理,发现故障及时处理,是否有漏水现象……这些都是检修的内容。”杨小军和同事每走七八步,就弯腰使用小锤进行一次检查,发现松动的螺栓,马上用扳手拧紧,并将发现的生活垃圾、施工垃圾和堆积的灰尘处理掉,保障隧道的清洁。
“时间久了,他们可以凭经验判断螺栓是否松动,声音清脆的,螺栓一般没问题;若发出空洞的声响,应该是松动了。”王强当晚专门下隧道指导工作,他说6公里的隧道检修完成至少需要3个半小时。
当然,地铁轨道是列车运行的基础,其结构包括道床、轨枕、钢轨、连接零件、防爬设备和道岔。除了平时的检修以外,未来,随着运营时间的延长,轨道钢轨“寿命”临近,他们还会开展换轨作业。
车辆检修工:“地铁医生”给列车做“综合体检”
此刻,另一拨“夜归人”正在贾家寨车辆段的停车列检库忙碌着,他们是列车车辆检修工,也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地铁医生”。
登记、测温,山西晚报记者开启了除夕夜的另一段采访。
走进贾家寨车辆段DCC(车辆段控制中心),几位身着工作服的员工,在太原中铁轨道公司车务中心检修车间日检工班班长闫宗鑫的带领下,来到停车列检库,直接奔向“体检”目标——第9列太原地铁车辆。
7岁的闫宗鑫,来自侯马。他说,受疫情影响,班组里大部分同事像他一样选择就地过年。大家都很高兴能留下来,为山西首条地铁——太原地铁号线保驾护航。
此时,空旷的停车列检库里,第9列太原地铁车辆像一条巨龙,静静地停靠在轨道上。挂上“有人作业禁止送电”的提示牌后,闫宗鑫和同事开始作业。他们三人一组,从车底开始进行日检。
闫宗鑫介绍,日检,顾名思义就是列车每天运营回库后进行的车辆功能检查。分为无电跟有电作业,遵循先挂牌后作业、先无电后有电原则。而车底属于无电作业,从车辆的底部和两侧开始,一列地铁有六节车厢,三人互相轮换检测,需要半个多小时。车内的检查属于有电部分,包括驾驶台电气、客室车门、火灾系统、电气柜等车内所有项目的检测。
“车辆检修工是地铁列车坚实的后盾,以精检细修著称,以高水平检修服务保车辆安全。”闫宗鑫拿着照明工具,一边仔细检查每个部件,一边详细介绍着。原来,车辆检修根据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进行细分,一般包括日检、双周检、三月检,还有定修等。
“每天晚上,我们分4组分别对停车列检库里的列车进行检修,每组三人,一般凌晨4点左右结束检修作业。”闫宗鑫说,之后,还将根据计划安排,对结束运营的列车进行外观清洗。当然,为避免列车运营故障的风险,数据转储人员对列车运行数据进行下载,并对相关车辆进行分析的工作也很重要。
时间一分一秒在流逝。结束第9列太原地铁车辆的检修后,闫宗鑫和同事又奔向下一列……
山西晚报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从晚上8点开始至次日上午9点结束,车辆检修工整整持续作业了3个小时。这群普通、平凡的年轻人,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迎日出,送晚霞,轮班检修于星光下,默默守护着地铁的正常运行。
牛年心愿
新的一年,新的心愿,新的希望,新的生活。
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负责太原地铁号线的建设运营。在牛年钟声敲响时,公司党委书记李瑞国送上新春祝福,祝愿大家新春快乐,万事如意,阖家幸福!希望新的一年,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众志成城,并肩同行,群策群力,继续前进,给太原市民提供绿色、智能轨道交通服务,打造国内轨道交通行业标杆企业!
作为公司机电中心工建车间主任王强,带领团队80余名员工,承担着太原地铁号线轨道、房建等设备设施的运营维护,守护着地铁平安运行。新春之际,王强祝福太原中铁轨道交通建设运营有限公司蓬勃发展,明天更加辉煌!他想对自己的父母、爱人和孩子说一声:“家人们,我想你们了!祝你们新春快乐!”
太原火车站候车室:虽无人山人海服务不打折扣玉鼠追冬去,金牛送春来。全国和全世界的观众、听众朋友们,随着辛丑牛年的款款来临,中国中央广播电视总台0年春节联欢晚会在这里和您见面啦……月日晚8时,随着春节联欢晚会的开播,除夕夜的“守岁”习俗也徐徐拉开了帷幕,城市万千灯火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饺子、看春晚,其乐融融!
太原火车站,全年天、全天4小时无休,当晚的灯火又是彻夜通亮。火车站广场上,花团锦簇搭建的“喜迎春节”格外鲜红、靓丽。然而广场上、售票厅外、进站口的空旷,又在提醒着大伙,今年的春节、今年的春运,与往常并不一样。
乘客虽少,年三十仍在工作岗位坚守的人员并不少。进站核验行程码、红外热像仪测体温,少了往常人多拥挤的忙碌,不变的是认真查验的细致;四个候车室几乎都没有乘客,眼前的一幕,让人不由想起此前的春运——一路挤着、焦急地奔向家的方向,候车室全是人,地上堆着大包小包甚至没有地方可落座……这些每年春运的固定画面,与此形成鲜明的对比。负责第二候车室的客运员李超旸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近几年,每年的年三十,她都在岗,今年的客流量较往年明显减少了许多。与往年相比,今年年三十的太原火车站冷清了许多。
除夕夜,在太原火车站第二候车室服务台,李超旸坚守在岗位上。
回家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太原火车站有着城市里夜晚最亮的一盏灯,指引着游子的回家之路。可以说,这是一个全年无休的场所。车站给乘客提供服务的同时,车站的工作人员也得随着车站,全年无休。今年34岁的李超旸已有将近0年的值岗经验。
“一刻都不得闲!”说起此前的春运,李超旸的话匣子打了开来,滔滔不绝地说道。很多人都是一路奔跑而来,大包小包基本是标配,候车室内乌泱泱一片,人头攒动,走起路来,都没落脚的地方,即使是年三十,也不例外。那个时候,“忙碌”是年三十值岗留给李超旸的第一印象。每逢春运,铁路部门毫无例外地都要增加运力,增开临客。每个候车室能容纳约三千人,但每年春运期间,候车室几乎和“吃饱了”一般,被“撑”得满满的。
“可不是现在这样子,空荡荡的。”李超旸看着只有一个乘客的候车室说,去年新冠疫情暴发,候车室车流量相对减少,但年三十当天,也有约一千人,和现在的相比,客流整整减少了一千倍。
“面对这样的场景,你提前有预料吗?有没有想过请假?”山西晚报记者问道。
“有预料。其实不仅是今晚,前两天客流就很少了。但就算有一个乘客,哪怕车站上百号人只给一个乘客服务,我们也会坚守在岗位上,服务不打折。”这个太原土生土长的姑娘,嘴上虽然带着笑,但骨子里透露出的坚定,让山西晚报记者不由地收起了玩笑的心情。
8时左右,一名女子带着70多岁的老母亲要去天津,因为乘坐的车要从北京中转,按照政府相关部门要求,乘客必须有核酸检测报告,但该女子有核酸检测报告,母亲没有核酸检测报告。面对此情况,女子焦急万分。
要求必须严格遵守,规矩不能破,怎么办?李超旸一边劝慰乘客,一边想着办法。“有了,他们是去天津,可以不在北京中转,改由石家庄中转就行。”李超旸赶紧联系售票口工作人员询问石家庄车票情况,得到肯定答复后,告诉乘客,我来帮您照顾老母亲,你赶紧拿着车票去退票,然后重新购买石家庄中转天津的车票……
0时,来到车站的山西晚报记者,错过了刚刚这一幕。
李超旸的同事说,这样的事经常在他们身上看到。每年春运,他们面对的乘客都会遇到各类问题,这个时候,他们不仅仅是做好本职工作,而是尽可能地通过一切办法,帮一年到头在外打拼的乘客顺畅踏上归途。
候车室内温馨场景还不少
看着女子和母亲终于坐上了回家的车,李超旸才有空去吃晚饭。同事打趣道:“幸亏咱们拿的都是凉菜。不过,估计饺子快凉了,赶紧吃吧。”
已经吃完晚饭的李超旸将未吃完的凉菜放在桌子上。山西晚报记者注意到,值班室内桌子上,仅有一些瓜子花生和部分水果。看着山西晚报记者在拍照,这个爱笑心细的女孩说道,虽然年三十没有家人陪伴在身旁,但工会没有忘记大家,为我们准备了瓜果,只不过大家往年都很忙,根本没时间,今年虽然空闲,但也得在岗位上,所以值班室的东西都很少。李超旸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虽然没有家人陪在身边,但他们年三十也很快乐。
“夜班是晚上6时到第二天上午8时,单位没有热菜的工具,所以大家出门前都是带的凉菜,还有‘贴心饺’,就是每个人的父母给大家包好的饺子,我们在家里也都是爸妈疼爱的‘小宝宝’,这最爱吃的饺子是必不可少的。”李超旸抿抿嘴,兴致勃勃地说道,坚守在年三十岗位的车站工作人员,仅候车室就有十多位。大家带的饺子什么口味的都有,而且可都是“妈妈”的味道,凉菜也是品种丰富,大家来自省里各个地区,有不少都是当地特色,比如猪头肉、水灌肠、拍黄瓜等,论品种之多,不亚于酒店大餐。
虽然不能全部人同时就餐,但大家到单位后,便会把自己所带的晚餐放在桌上,谁想吃啥,自己动手即可。吃饭时,李超旸会和平常关系好的几个姐妹一起吃,难得闲暇,大家围坐在一起,不时对正在吃的美食赞叹几句,也会聊聊日常家事,虽然没有热闹的联欢晚会,但安静的氛围下,却也多了一丝温馨。
从0年到0年,李超旸几乎年年三十晚上坚守在岗位上。年轻时没有“过年”的概念,什么时候上班都可以。但有了孩子后,年年不能一起“守岁”,心里或多或少会有些许遗憾。“我妈、我老公都是铁路职工,孩子们也都习惯了。”李超旸说,今年,她特别想孩子、想家人,站在空荡荡的候车室里,少了忙碌,却多了思念……
回家路上从容笑容都不少
时30分许,太原火车站第二候车室仍是只有一个乘客候车。
按照惯例,在每趟列车到站前0分钟,李超旸必须多次播报温馨提示。
“今年和往年相比,您觉得工作内容变化大不大?”山西晚报记者问道。
“太不一样了!大变样!”李超旸说道,要是像往年,咱们根本没可能像现在这么悠闲地采访,估计时不时地就会被打断。往年这个时候是候车室工作人员最忙碌的时刻。每到春运,铁路部门为了让乘客顺畅踏上归途,都会增开多趟临客,增强运力。相应的,候车室客运员几乎和赶趟似的,在检票口之间来回穿梭,往往是一趟列车的检票工作刚结束,又一趟列车即将进站,开始新一轮的重复工作。嘴里要及时播报,步伐要稳要快,检票口虽然遇到的都是老问题,但面对的乘客却是新人,还得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解释,帮助其重新操作,一趟列车检票工作做下来,没有半个小时是不行的。
看着一个个乘客踏上列车,看着一趟趟列车开走,看着送走一拨拨乘客的候车室,那几年,李超旸的内心无比满足。年三十来乘车的,几乎都是省里的短途,她所负责的候车室,去往忻州、原平的居多,在她看来,赶在年三十回家的,几乎每个人的内心都是迫切的,恨不得插上一双翅膀飞回去。如果在乘车过程中遇到了问题,不亚于当头一棒,很折磨人。“刚上班时,面对一些乘客因为自身原因上不了车跟我们吼叫、哭诉的,我都置之不理。”李超旸不好意思地说,那会年轻气盛,总觉得自己照章办事,并没错。现在心态不同了,看到着急的乘客,她会想尽办法帮助他们乘车,想尽办法让乘客能顺利回家。
乘客多,做的事情多,帮助他们的时候,李超旸内心会有很大的收获;今年人少,李超旸心里总觉得失落落的。按她的话说,这闲下来,反而还特怀念那时的春运。一直溜达的旅客不知什么时候站在了我们身后,笑着说:“小姑娘,别怀念了,今年是特例,大家都响应国家的号召就地过年,所以乘客少了很多,但肯定也回不去以前人山人海的时候,咱们的铁路发展日新月异,就说咱山西,到了明年年底,基本县县通高铁,那时,大家都不用担心买不到票,更不用发愁坐不上车,回家的路再也不会发愁了!”说罢,优哉游哉地溜达起来,尽显从容。
“这是我们共同的祝福!”我和李超旸相视一笑。
牛年心愿
作为太原站太原客运车间的一名客运员,李超旸已经连续0年参加春运工作。她的工作岗位主要负责旅客进出站、候车以及检票工作。
李超旸说:“时间在拼搏中流逝,怀揣00年的余温,转眼来到了0年,首先我代表大年三十奋斗在岗位上的铁路职工向全省人民拜年。‘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对于一名普通的铁路职工,我要和广大铁路同行一样,兢兢业业,甘当平凡岗位的一颗螺丝钉,坚守服务初心,让南来北往的旅客平安、温馨出行,随着铁路事业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祖国将迎来更辉煌的未来。”
省城的快递小哥、闪送员:快马加上一鞭跑到夜色浓重月日,随着春节长假开启,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处处弥漫着浓郁的年味儿。在阖家团聚的日子里,快递小哥和闪送员仍像往常一般奔波忙碌着,为千家万户送来或寄走包裹、把急用的物品送到客户手中。在向客户递上包裹或物品的那一刻,他们不时道一声“过年好”!当天,山西晚报记者走近他们,看看他们的除夕是如何度过的。
快递小哥于海跃正在派送包裹。
除夕这天快递投送业务火爆 顺丰营业点收派件数量超个
月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位于太原市双塔西街的山西顺丰速运昆仑营业点,实地感受快递小哥的“快节奏”。
太原市的东岗路、解放南路,南内环街、双塔西街——两条路、两道街围成一个框,就是顺丰速运昆仑营业点的派送范围。在这家营业点,工作没有因为年的到来而放缓脚步。一大早,4名快递员已满载出发。留在营业点值守的仓库管理员焦宇翔,正为前来邮寄快递的市民打包。
焦宇翔说,最近一段时间,快递投送业务持续火爆,营业点每天收派件量都保持在较高数字。拿大年三十这天来说,收派件数量超过个,他们5个人值班,平均每个人要派送00多件。
当日时许,“哧啦”“滴滴”,伴随着撕胶带声、机器扫描包裹声,顾客郭先生拿来的红枣、白酒、平遥牛肉等山西特产,很快被装进专为寄递年货而设计的包装礼箱,进入快递流程。
这些山西特产都是郭先生邮寄给远在杭州过年的弟弟一家的。郭先生是应县人,来太原生活工作已有十多年,父母也跟着他在太原生活,住在双塔西街公交公司宿舍。他的弟弟毕业后留在杭州工作,往年春节都会回太原过年,但今年响应就地过年倡议,留在了杭州。前几天,弟弟从杭州给父母寄来一大箱当地年货——莲藕和鱼。大年三十,郭先生开车到超市,采购了山西特产,赶着寄给弟弟,表达一份心意和牵挂。
在营业点,郭先生看着箱子打包好,才放心地离开网点。临走前,他不忘对坚守岗位的快递小哥说:“你们辛苦啦!牛年快乐!”
月日下午3点,一辆快递货车驶来,停在顺丰速运昆仑营业点门前。穿着红黑条纹工装、戴着口罩的快递员们,又开始新一轮卸货、分拣、录入的工作。
岁的快递员于海跃迅速整理好快递,装入电动车,再次满载出发,他的服务范围包括体育西路和双塔西街部分区域的住宅、单位。
“您好,您的快递到了!”于海跃把车停在体育西路5号院大门便道上,开始挨个打电话。他说,一天电话打下来估计近00通。“今天送货,顾客要么在逛街,要么在备年货,经常联系不到人。”
“今天还送快递?辛苦啦,小哥!”有居民拎着菜回家,向于海跃打招呼。于海跃连忙答:“过年好!”还有一位大姐热情提醒:“过年了,别忘记吃饺子!”于海跃说,听大家这么说,感觉心里热乎乎的。
“博哥您好,有您的快递到了!”于海跃打给了一个老顾客。几分钟后,博哥从大院里出来,拆开包裹看到,这是外地朋友寄来的年货,瞬间很惊喜。五六分钟后,他又返回来,手上捧着一个“大块头”——乐高赛车,要寄给送他年货的朋友。
体育西路号院、华祥游泳馆……于海跃熟门熟路地走街串巷。平时的街头,车多人多,会和许多同行擦肩而过。但大年三十的街头明显空旷起来,他走了许久才看到另外一家快递公司的同行。再加上在小区里听到此起彼伏的剁饺子馅声音,于海跃说,他也有点想家了。
于海跃来自晋中昔阳县,高中毕业后去过北京、杭州、石家庄,炒过菜、做过玻璃器皿、送过外卖,最后来到太原,成为一名快递员,到现在已有半年多。半年多来,他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和不少顾客成了朋友。“我喜欢这份工作。因为这并不是单纯的体力劳动,还能教给我们许多待人接物的道理。”他说。
从营业点出发后,两个小时过去了,电动车上还有不少货要送。于海跃说:“我必须快马加鞭了,把这些货送完,就去吃年夜饭了!”“希望在新的一年,继续做一名快乐的快递小哥,多接单、零投诉,获得五星好评一箩筐。”他高兴地说着,赶往了下一站。
夜幕降临,太原万家灯火,0年春节就要到来。晚上8点,顺丰速运昆仑营业点的快递小哥们一天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大年初一一早,他们再来将新到的包裹带着快递人的爱心,送达千家万户。
“闪送大哥”跨年在路上 要跑到电动车电量快耗尽才回家
快递小哥们的工作即将结束,外卖、闪送岗位上的人员还处在业务的高峰期。除夕夜,来自武乡县的“闪送大哥”、5岁的李三清,用最快的速度,将市民急盼急用的物品送上门。山西晚报记者和他一起“奔跑”在路上,感受他们的辛苦和不易。
晚上8时许,李三清拎着一个大袋子,敲开了太原市桥东街道双一社区一户居民家的门。让他没想到的是,开门的是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看见他,激动地跳起来:“我的无人机到了!”
小男孩的爸爸说,孩子一直想要一架无人机,拿到压岁钱后,迫不及待地电话联系商家。因为商场要打烊了,无人机销售人员从网上收了款,通过“闪送”把货送上了门。
“看着孩子如此高兴,我也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李三清说。货送到后,孩子全家向他问好,孩子爸爸把他送到楼下,让他感觉十分温暖。送完这一单,他紧接着抢到下一单——从小店区嘉苑小区取一双新鞋,再送到山医大二院家属院。
闪送提供的是一对一急送服务,除夕夜,急送的往往是“惊喜”。李三清行驶在太原街头,顾不上看一眼街头的灯火。山西晚报记者骑着电动车紧跟在后面,把电动车电门开到最大,双脚蹬踏板助力,感觉还有些吃力。他怕记者跟不上,放慢了一些速度。
李三清靠手机导航,到了小店区嘉苑小区,第一时间给客户打电话,上门取了鞋,轻放在电动车后车筐里,又出发了。
“不戴手套,不系围巾,别看你穿了羽绒衣,也抵不住太原夜里的冷。”他对山西晚报记者说,跑闪送一年了,累计跑了75单。为了御寒,他在厚棉衣里还裹了一层大塑料袋。“这塑料可是我的御寒神器,裹上一层超级保暖!数九寒天的时候,我在腿上棉护膝外,还会再裹一层塑料袋。”他笑着说,身体暖和了,跑单才会更来劲儿。
“过年这几天单子多,留下来正好多挣点钱!”李三清说,他来太原打工已有十来年了,之前为家具卖场送货。一年前,他接触到闪送,参加了专业的岗前培训。这几个月,他专职做闪送,全天接单,为此还给车配了两块电池,就想跑单时间长一些、再长一些。
李三清有仨孩子,老大是女儿,在太原打工,今年和他一样留守在工作岗位上。爱人在武乡老家带着两个孩子上学,老二上初中,老三上小学五年级,两个孩子成绩都不错。他说,自己努力奋斗,想给孩子们攒足了钱,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供两个娃上大学。
李三清在老家有地,到了干农活的季节,他会回家种地,农闲时再来太原做营生。“我感觉,做闪送和种地道理一样,有付出才有收获。”他说,自己每天出门早,肯吃苦,接单数量也不少。特别是春节前这一段时间,每天最少能挣00元。
大年三十这一天,李三清用自己的工作,为他人的幸福年添彩。
白天,他帮商场调货,然后再把新衣、新鞋等送到顾客手中,另外还要送年货、送菜、送水果。
除夕夜,更多的是各种类型的夜宵。晚上9点,闪送平台订单很多,但由于距离较远,李三清最后选择了一个从公里药店取药送到客户家的活儿。
戴好头盔,整好衣服,李师傅再次出发。他说,中午两点左右吃了一大碗面,到了现在也不饿。他也想吃饺子,等回家要下一包速冻的。
做“闪送大哥”,他也在感受着太原人的热情。大冷天,有人拽着他进门,让他喝口热水暖暖身再走。夏天,还有客户塞给他西瓜、冰糕消暑。“人心换人心!”李三清说,他干活图个自在,在太原不寂寞。
除夕晚上0点,太原的夜越来越安静,街头车辆和行人稀稀拉拉,跟着跑单的山西晚报记者,被冷风吹得浑身哆嗦。李三清在老地点铜锣湾等待接单,有环卫工师傅要回家过年,和他打招呼说:“过年好!”他点头憨笑答:“过年好!”为多挣点儿钱,李三清说,他要等到电动车电量快耗尽时才会往家走。“我的跨年一定在路上。”他说:“骑着电动车迎接牛年的到来!”
牛年心愿
6岁的仓库管理员焦宇翔:由于工作忙碌,没时间谈恋爱,到现在依然单身。0年,牛年,争取“脱单”。
岁的快递员于海跃:希望在新的一年,做一名快乐的快递小哥,多接单、零投诉,获得五星好评一箩筐。
“闪送大哥”李三清:多挣钱,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在牛年像牛一样健壮踏实,过好每一天。
大年三十我在岗要让万家乐团圆
除夕团圆夜,有一群人仍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来自各个行业,为了“大家”的团圆,他们甘愿默默奉献,在家人温暖的问候声中,感受着寂寞而暖心的春节。
除夕这一天,运城新绛县交警大队民警深入辖区运输企业,为坚守岗位的司机送上新春祝福。
除夕夜,太原铁路公安处的领导与一线民警在派出所食堂包饺子过年。
除夕夜,太原铁路公安处为执勤的民警送去温暖和关爱。
除夕夜,在吕梁临县三交镇胡公村,69岁的张顺宝和妻子高玉香与在太原就地过年的儿子一家通过视频聊天,送上新春祝福。
除夕夜里,当好多家庭沉浸在吃团圆饭、看春晚,坐在家中有说有笑地畅聊时,在值班岗位上忙碌的快递小哥、医护人员和车务段的乘警们,还有自告奋勇的志愿者,还有好多就地过年的外乡人……他们用自己不同的坚守方式,为我们的幸福团圆年保驾护航。
除夕夜,太原车辆段库检车间,王齐亮的爱人带着孩子来为他送年夜饭。
除夕夜,太原车辆段库检车间,执勤的金鸿泽在检查5B型客车车底转向架。
除夕夜,太原市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业务大厅,工作人员在岗位上协调太原市各职能部门及时处理城市运行中的民生问题。
除夕夜,医院急诊室,当晚就诊患者不多,但来的都是急症、重症患者,值班的医护人员丝毫不敢懈怠。
“拜年啦!拜年啦!就地过年,我们在这里很好……”视频两头一句句温馨的祝福和简短的问候,隔空传情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一起期待春暖花开。
太原公交公共自行车一车队维修工陈晨,除夕仍坚守在岗位上。
除夕晚8点,外卖小哥王宇强接到最后一单,送完这一单他就可以回家和亲人们一起过年。
山西广播电视台节目播送中心:眼睛不离荧屏确保信号畅通月日0时5分许,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山西广播电视台的节目播送中心电视播出部。这里灯火通明,大小不等的76块电子屏幕亮着,十余名工作人员正在值守。
张伟,山西广播电视台节目播送中心电视播出部技术带班员。当晚,他和同事负责保障电视信号的畅通,以便全省人民能够顺利收看央视春晚。
除夕夜里,电视台的工作人员仍坚守岗位。
手里都有活 播节目的人顾不上看节目
张伟介绍,从月日6时一直到月日4时属于春节重要保障期,也基本上是央视春晚播出的时间段。
“央视春晚是全国人民欢度春节的重头戏,所以保障信号传输正常,让全省人民顺利收看上春晚,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务。”他说,他们的信号基本都有三路,分别是主路、备路和三备,万一出现信号问题,要及时切换备用线路。
月日9时许,这里就已经忙碌起来了,核对节目单、各部门沟通、信号测试等各项工作都已经按部就班运转起来了。墙上的大屏幕上,分别有卫视标清、卫视高清、社会与法治、经济与科技等多个频道,全部都在转播央视春晚。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包袱不断,电视里一片欢声笑语,掌声连连,但工作人员都在忙碌着自己手里的活儿,丝毫不为所动。
随后,张伟带着山西晚报记者参观了他们的机房和各种设备。机房里有各式各样的设备,其中一部分是播出服务器,播出的时候,有主、备、三备三路信号,硬盘服务器。还有存储硬盘,存储一些播出的素材。还有编码、解码器,当信号来的时候,可以进行编码解码,进行输出。
在电视播出部的侧面,有备播带,张伟说是为了预防直播时所有信号中断所准备的。如果出现完全直播的情况,可以通过切换台切出去,保证节目的正常播出。
在电视总控传输部,马文丽工程师介绍,这里有多路高清、标清的信号,如果情况有异常,就会有报警,他们会及时处置,还要随时监控节目的播出。此外,还有多个演播室的画面,可以做到一起监看。
00年是节目播送中心更新设备的一年,同时也是建设高清、标清同时播出的第一年。张伟之前跟着一起购买新设备,进行测试、运行、维护,同时还要培训同事们。他们部门共有60多人,要进行分批次的培训。“不掌握操作技巧,这些新设备也就无法正常运转起来。”张伟介绍,这些新的设备,要求不一样,维护也不一样,要求的高清化必须引进要求更好的新设备,再进行一致性比对、系统自动识别等工作。
日常工作不轻松 重要时刻更不能放松
张伟今年39岁,家在太原,除夕期间坚守岗位已经有十五年了。每年春节,他希望外地的同事能够家人团聚,就主动请缨上班。
“下午5点多的时候,我爸又问我,‘是不是今年又不回来过年了?’”张伟说,那个“又”字,让他觉得心里有些亏欠父母。
为了保障信号正常,他们需要制定详细的预案,同时要测试各路信号,还要保障其他后备信号正常。刚开始,他的工作也不为人所知,亲友们不理解他为什么需要大年三十还值班。后来,当他给大家解释自己的工作后,获得了大家的一致支持。尤其是家里的老人,鼓励他,给他打气。
其实在这里,跟张伟一样选择了十几年都在除夕夜坚守的,还有很多人。
山西晚报记者发现,这里的值班员还有很多女士。张晓寰说,她是当天8时到岗的,来了以后先要核对单子,就是把纸质的播出单和电脑上的核对,保证一致性。之后再查看字幕机上有没有挂角的节目,比如电视剧或者大型晚会节目等。再之后,要查看主路、备路、三备三路信号正常与否。
“如果一晚上的信号很稳定,没事,不用去切,如果信号有问题,就需要赶紧切到备路的信号。”张晓寰说,如果应急不妥,播出的信号就是有问题的。
过了夜里时,还有一个换单子的时候,凌晨5时换单子时,需要看电脑核对一下。到时候,会有一个定时的提醒,新一天的单子就又开始了。
可以这样说,晚上必须保证绝对清醒,不能出一丝问题,不然就是很大的问题。张晓寰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七年多,她的工作相对辛苦,日常工作有三个新闻节目,还有转播央视的重要节目,如两会和春晚,像这两个重保期,必须是零失误。
除了播送中心 还有多个部门在保障信号
除了节目播送中心的几个部门,山西广播电视台还有其他部门也在除夕夜坚守岗位。山西广电网络总前端的一线值班人员、各系统技术保障人员、带班领导全部到岗,各司其职,正在全力做着春节重点保障时段央视春晚的安全保障工作。
此外,在重保期间,山西广电网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维护巡线人员对全省干线网线路进行了排查,共计排查出线路隐患0余处,并采取了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排除了外力施工干扰0余处,累计巡线达到54人次、4余公里。
山西广电网信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将党和政府及春节联欢晚会的声音正常地传递到千家万户,网信公司安排了93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值班、巡线,其中有46人在全省五个维护站进行4小时值班待命,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问题。一旦发生线路问题,他们将迅速反应、快速处理,以确保省广电干线网能安全畅通,保证用户能收看到优质、安全、稳定的电视信号。
牛年心愿
山西广播电视台节目播送中心电视播出部技术带班员张伟:祝福全省人民,给大家拜个年,祝愿大年三十都要坚守岗位的、无法回家团圆的一线工作者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我的新年愿望就是疫情早日结束,大家能摘下口罩,带上父母或者爱人去旅游。
山医大二院肿瘤科:患者留院过年医生送来饺子过年了,主治医生宋翔(左二)和同事为患者送上福字。
“我以前是社区主任,管着好几千人,他们有啥大事儿小事儿都找我帮忙。现在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心里面也是憋得慌。不过好在二院让我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转过来以后病情也慢慢控制住了。我一定积极配合医生,争取早日出院,只是这年,医院过了。”医院肿瘤科的病人刘老先生说道。
刘老去年9月突然开始腰疼,在当地按照老法子针灸、按摩后均未有任何效果。后来查出血小板异常,确诊为骨髓转移癌。刘老在家人的陪同下医院就诊,仍难以确认原发病灶。医院告知刘老,他的病情无有效治疗方法,医院。回到太原后,刘老几经辗转,最终来到了山医大二院。
“他刚来的时候,恶心得吃不下饭,但凡吃点儿就饱胀。我们给他做了全面的检查,也还是没有找到原发病灶。看着老人左腹部的疼痛日渐剧烈,浑身高度水肿的样子,我们科里的医护人员也是很着急。”二院肿瘤科主任宋翔回忆起刘老刚转来时的情形,说道,“按照常规的治疗方法,我们给他输血,希望能减缓他的病情,却没有任何效果。我们科室针对他的病情专门组织召开了多次研讨会,最后我们决定给老人输入脐带血NK细胞,给予造新治疗,促进骨髓造血。实施了一段时间后,老人的病情有了明显改善,基本无恶心呕吐症状。在卧床两个月后,已经可以扶着床站立了。现在治疗处在比较关键的时期,为确保不出现什么意外,这个春节也建议老人家继续留院治疗。”
对于医生的建议,刘老当军令一般执行,而他对医生的这种信任也并不是凭空而来的盲目信任。
“最初知道自己得了癌症的时候,我整个人都是蒙的,脑子一片空白。自己这癌症不仅原发病灶找不到,而且常规的治疗手段通通无效。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医院都不愿意接收我。直到来了二院,直到遇到了宋翔主任,这一切才终于有了改变。能遇到宋翔这样的医生,是我不幸中的万幸。”
作为肿瘤科主任,宋翔一直向科里的医护人员强调,作为医者,一定要怀有一颗仁心。他自己不仅在平日的工作里事必躬亲,身先士卒,而且在自己的职责之余,联合呼吸科主任王旭、影像CT室主任赵卫东、心胸外科主任李新华等人自发组建了“肺结节多学科联合义诊”。三年来,为两千多名患者义诊。
除夕这天,宋翔也和往常一样走入了二院的大门。他一换好白大褂,便径直走向了53病房。
“今天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恶心呕吐?早上吃东西了吗?”宋翔向半躺在病床上的刘老问道。
刘老微微一怔,没有回答宋翔的问题,反而问道:“主任怎么今天还来上班啊?不是说你们都放假了吗?”
“是放了,我就是自己过来看看你,怕你这边有啥情况。”
“能有啥情况,主任你赶紧回去过年吧!我好得很!今天过年,你就赶紧回去陪家人吧,这里还有我老婆子陪着呢,不会有问题的!”
宋翔无奈地笑着摇了摇头,一边握着老人的胳膊,感受着老人的肌体状况,一边和刘老站在一旁的老伴儿交流着刘老早上的情况。
没过多久,“啰里啰嗦”的宋翔就被刘老“赶”了出来。离开刘老的房间后,宋翔并未如老人所愿,回家过年,而是继续留在了科室,整理着一些资料。到中午时分,又到刘老的病房里转了一圈,才放心地去吃午饭。
北方冬日的白天似乎格外地短,六点不到,天已经渐渐地暗了下去。还在电脑前整理资料的宋翔手机响了起来,宋翔接了电话后便走出了科室。值班护士看到主任换上了便装,以为宋翔终于要下班了,便和他道了声再见,拜了个年。但是没过多久,护士又看到宋翔提着一个保温桶走进了53病房。
“家里包的饺子,我让给送了几个过来,也不知道合不合二老口味,你们别嫌弃,吃几个尝尝。过年嘛,饺子总还是得吃点儿的。”说完,宋翔又反复叮嘱刘老用药饮食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直到手机铃声第三次响起以后,宋翔才一步三回头地向外走去。
“这是我活到现在吃过最好的饺子。”刘老对着老伴感慨道,“我的这个春节,不是白色的。”
牛年心愿
患者刘先生:今年是牛年,我家养了四头牛,牛年有了山医大二院肿瘤科这些特别牛的大夫,我希望能尽快好起来。做完这个疗程,能回去看看我家的牛,看它们生小牛。
山医大二院肿瘤科主任宋翔:科技能更快速进步,能挽救每一个患者的生命,人们能更珍爱自己的身体,多锻炼,勤检查,所有人都健康快乐地生活。
太原市急救中心东站:晚上出诊0趟忙得仍像陀螺除夕夜,太原市急救中心东站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急救。
一年天,全天4小时,太原市急救中心的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岗位。月日,除夕,山西晚报记者来到太原市急救中心东站看他们如何度过。
月日8时许,朱永强来到太原市急救中心东站,作为一线值班医生,和护士王晓东、司机李云一起值夜班。
当日0时0分许,在小沟街,一名73岁的老人因为气紧,拨打了0。朱永强、王晓东和李云迅速出诊,他们对患者进行急救后,立即送往山医大二院做进一步治疗。回到急救站,已经到了时。
还没来得及完善出诊记录和填写病历,时05分,一位86岁的老人因剧烈呕吐,拨打了0电话。在进行电话回访时,朱永强得知老人有糖尿病史,白天就因吃了不合适的食物后呕吐,加上老人不停地哆嗦,有寒颤症状,他们让家属给老人量体温,发现老人高烧38℃。“我们在仔细询问是否有过外地史等相关信息后,提醒家属戴好口罩,做好防护,因为老人呕吐严重,担心呕吐物会造成老人窒息,就提醒家属一定要看护好老人。”朱永强说,他们抵达后,迅速对老人进行了急救,医院做进一步治疗。
这趟诊结束已到了时,回到急救站,朱永强完善出诊记录和填写病历,护士王晓东补齐急救车上的所需物品,配合驾驶员李云对急救车进行消杀。
时50分许,在省城大营盘一小区,他们又接到要护送一医院的诊。“因为是除夕,家人们想团圆,在征求医生的同意后就将患者接回家过年。到了晚上,患者的状况不是很好,我们抵达后,对患者进行吸氧、开通液路等一系列急救措施后,医院。”朱永强说,除夕是团圆的时候,患者家属的心情可以理解。
结束这趟诊,返回急救站已到了初一凌晨0时0分。
月日凌晨0时50分,在坞城中路,有位73岁的老人,因头晕、呕吐严重拨打了0。朱永强在进行一番检查后,得知老人有高血压病史,可能是脑供血不好,随后,医院做进一步治疗。就在他们出诊的同时,二线值班人员也在出诊路上,他们抢救了一位昏迷的六旬老人,还紧急救治了一位酒精中毒患者。
凌晨3时5分,一位67岁的肠梗阻患者需要转院。朱永强、王晓东和司机李云紧急出诊。
5时7分,双塔西街,一位45岁的患者出现心慌、气紧、手麻症状。王晓东检查后,发现患者是因为情绪过于紧张、焦虑而导致的呼吸过快、过深,造成过度换气综合征。他们在对患者进行紧急急救后,患者的情绪慢慢平稳,症状有所缓解,患者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结束这趟诊,到了凌晨6时30分。一个小时后,他们又出了一趟诊,是一位89岁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老人早上起床后误服了家人的安眠药和抗抑郁药。朱永强、王晓东和司机李云紧急出诊,抵达后,他们对患者进行紧急催吐、开液路和吸氧,及时医院进行洗胃。
忙完,返回急救站已到了9时。
事后,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他们的交接班是在早上8时。这一晚,急救中心东站的急救人员总共出了0趟诊,一刻也没有停下。和东站一样,急救中心站在除夕夜这一晚,出诊趟数也是0趟,急救人员整个晚上没有停下奔跑的脚步。
就地过年的太原70后夫妻:共举杯中美酒 乐乐呵呵是福月日,除夕,在国企工作的张先生终于盼来了春节假期。从早晨起,他就像打仗一样,带着两个孩子东奔西跑忙活开了。到了0时许,一大家子终于坐在饭桌前,有老有小,三代同堂吃起了年夜饭。
06年0月,张先生的三口之家变成了儿女成双的四口之家。儿子的到来,不只是“锅里添瓢水,多糊一张嘴”那么简单,而是将这个小家庭和四位老人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上有四老、下有二孩的他感觉生活颇为不易。眼瞅着,儿子渐渐长大,变成了小大人,这位70后“二孩”父亲似乎也看到了光亮。
张先生的女儿给全家拍摄吃年夜饭的场景。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二孩家庭的年一个字“累”
月日9时许,太原市小店区许西社区内,张先生正带着一对儿女贴春联,红红的春联,吉祥的祝福,一家人喜气洋洋。
“这个方斗福咋贴?朝上还是朝下?”
“爸爸,你咋不认识字了,朝下就贴倒了!”
“福倒了,才是福到了嘛!”
贴个春联,张先生和孩子们也贴得热热闹闹。
张先生的妻子准备着一家人过年的衣服、孩子要玩的玩具、大人要看的书籍,还有预防生病的药品等,大包小包就像要出门旅游。
“平常,我爸妈天天往我们这边跑,帮着带孩子、做饭、收拾家。过年了,我们去他们那儿住几天,陪他们开开心心过春节。”她说,每次过年都很纠结,陪自家父母还是陪公婆,都是个让人头疼的选择。她是运城人,张先生是大同人,两家人生活习惯不同,四位老人虽说都在太原,但没在一块儿生活过。每年都是陪了这家,晾了那家。
贴好了春联,打包好了过年装备,最后再仔细清扫一遍家,关电关水关门窗,一切妥当后,一家四口出门置办年货。采购完毕,一家人在外面吃顿快餐,已是6时许,大包小包的年货把汽车塞得满满当当。
“我们带上孩子,老人就能在家专心准备年夜饭了。平常,老人又带孩子又做家务,而且年纪大了,很多事都得等着我们休息时才能做。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老人帮忙,我们的日子恐怕就全乱套了,老人是我们养二孩的底气。”张先生四十岁出头,已经鬓角泛白,他说,进入“二孩时代”的这5年,把那个襁褓里的小婴儿,拉扯到现在满地搞怪的无敌小坏坏,一路走来真是苦乐参半。他们夫妻都是70后,都不是独生子女,对手足亲情深有体会,女儿每次和堂哥表妹团聚后,都迫切想有一个玩伴儿,但她的堂哥表妹都不在太原,一年难得一见。
姐弟俩差了整整0岁。“用老人的话说,放羊时,一个是放,两个也是放,两个年龄差距不大的话,捎带着一块儿就养大了,这差0岁,我们就相当于再重头来一次,但也是重头玩一次。”张先生摸摸儿子的头,笑了。
作为工程师,张先生上班忙,经常加班,妻子也要工作,他们只能向老人求助,“小儿子出生时,孩子们的爷爷奶奶接连手术,姥爷脑出血后半身不遂,姥姥有风湿,年近七旬,可还是挺身而出,我们特别感激。”张先生说到这里,他妻子一旁补充:“今年我妈又是腿疼又是疑似甲状腺瘤,都医院。一到周末,两个孩子都要上培训班,忙了这个顾那个,累。”
老人异地过年 年夜饭全是晋南风
日0时许,太原市南中环街一座高层住宅楼里,红红的灯笼旋转着,彩灯流光溢彩,璀璨了整个阳台,张先生一家四口来到岳父母家。厨房里,有人在准备酒水饮料、有的在清洗新碗新筷,浓浓的年味在翻腾的鱿鱼汤里、在咚咚作响的切菜声中、在旋转翻飞的饺子皮里。
“再切点菠菜!”
“这个好了,端出去!”
“准备点糖,做拔丝红薯。”
空气中,饭香四溢。孩子们一趟趟往厨房跑,左一句“姥姥”、右一句“姥爷”地叫喊着。老人教得吉祥语,小儿子趴在餐桌前指着一个个菜肴“显摆”着:“这是年年有余、这是大吉大利、这是步步高升、这个是团团圆圆。”乐得老两口直夸聪明。
一桌的饭菜,张先生帮不上什么忙,这桌年夜饭都是晋南风:花馍、蒸肉、年糕、油红薯、小炒肉、鱿鱼汤等。
“老人好几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本来打算今年回去的,因为响应就地过年,小舅子一家不能从云南回来了,大姨子是老师,也不能离开阳泉,老人也就放弃了回老家。考虑到老人思乡心切,年夜饭就随老人的。”张先生笑着说,晋南的馒头、包子不用碱,带酸味,他和孩子其实都吃不惯的,晋南的菜也多汤汤水水,和他们晋北饭不一样。
腊月廿九,岳母还专门蒸了晋南花馍。在老家,岳母是村里捏花馍的能手,一过腊月廿三,就被叫到东家请到西家捏花馍,花馍蒸起来程序比较复杂,每一个花馍用的面团都要用秤称,一个六两,不能用半(五两),面团要硬,还得不停地揉,揉得非常筋道花馍蒸出来才有型。有一年张先生回去早,赶上家里蒸花馍,捏花馍的坐一炕,揉面的人挤一地,蒸好花馍,天就擦黑了。
一碗浓浓鱿鱼汤 凝聚绵绵团圆情
十多年前,张先生的岳父因脑出血留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遗症,这两年,老年痴呆的症状开始影响老爷子的生活,日常生活中他常常忘记老伴与子女交代的事,但此时,他已经系好围裙在锅前做起了他做了一辈子的鱿鱼汤。
说起鱿鱼汤,这家人就有说不完的感慨。老爷子勤勤恳恳,面朝黄土背朝天耕作了半辈子,养大了膝下的三个子女,因掌握一手好厨艺,年轻时在村中也算是妇孺皆知的乡村厨师,在那个交通不便、村子与外界来往较少的年代,老爷子更是凭一己之力,担起了准备全村各种流水席的重任,而其中最为拿手的,莫过于那一锅浓香的鱿鱼汤。泡发的干鱿鱼肥美弹滑,在鲜香的鸡汤中慢炖成一锅香浓,佐以泡发的干腐竹和几抹绿叶,简简单单,便是家人心中无法替代的一道美味。后来,老爷子的三个子女纷纷成家,搬进了城里,小儿子更是在千里之外的云南昆明成家立业,从此,一大家人聚少离多,但每逢家人团聚时,老爷子都要亲自下厨熬那一锅鱿鱼汤。
今年没能回老家过年,老爷子决定用一锅鱿鱼汤向家人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愿。距离上一次给孩子们做鱿鱼汤已过去了四年。
“只有将干鱿鱼在高汤中泡发,才能吸足高汤的鲜香,成就出鲜美的口感,市场上胀发好的干鱿鱼水分已经饱和,高汤的味道很难融进去。”做了一辈子鱿鱼汤的老爷子经验颇丰,他说,四年前,二女婿小张带他去五龙口买的干鱿鱼,因为采购得晚了,一家人硬是翻遍了整个市场才找到符合老爷子要求的干鱿鱼。
正是因为那次经历,又担心特殊时期店铺关门太早,今年老爷子9时许就出门了,这几年市区不停修路,而且离家较远的五龙口老爷子也几乎不去了,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也记不住站牌名,老爷子此次采购颇为坎坷。
“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半下午了,我们还着急地以为他走丢了。”家人细问一下,不善言语的老爷子才讲了这次采购的行程,他从南中环乘车到大东关,下了车后南辕北辙,走错了方向,后来跟人打听,打问到五龙口在哪儿,又不敢坐公交,害怕坐过了站,一直拖着不利索的左腿,走了半个多小时,终于走到了五龙口批发市场,见了第一家卖干鱿鱼的店,二话不说就买了二斤,后来看到还有卖的,老爷子有点心疼:“买得有些贵了!”
家人把鱿鱼、配菜、调料一一端到跟前,热腾腾的蒸汽里,老爷子眯着眼,掌勺调汤……鱿鱼汤的香味弥漫了厨房和餐厅,一桌子年夜饭就等着鱿鱼汤上桌,这道见证了他们这个家庭三十多年变迁的经典菜肴就是开饭的号令。
一人盛上满满一小碗,张先生才举杯带着一家人一起向二老敬酒拜年。
热闹的春晚节目早已开始,一家人顾不上看,有的安顿淘气的孩子吃饭,有的进出厨房添菜、煮饺子,年夜饭吃得有些凌乱,但一家人仍享受着此时的幸福,借着杯中酒,一同感慨着这一年的收获和不易。
饭到中席,张先生岳母的电话响起,云南的儿子一家打来电话问好,一大家子“云”分享着各自丰盛的年夜饭。这边,老爷子打通电话,要给年近九旬的老母亲拜年问好,老人家已经早早睡了。“到3月份,就把妈接到这边住吧,让我们也照顾上一段时间。”电话里,老爷子和四弟聊着。过年,联络的不仅是亲情,更提醒着肩上的责任。
张先生话也多了起来,他小时候过年真的是太热闹了,有好吃的、新衣服,还能放鞭炮、走亲戚,还有元宵节的灯笼,耍社火,一直要到正月三十撩花花之后才算过完年。现在,从小孩到大人都很忙碌,过年的节奏没办法慢下来!
牛年心愿
牛年到了,张先生的期许很多:他希望老人身体健康,妻子不再有疲惫的牢骚,希望即将中考的女儿能远离手机,全力拼搏,他希望小儿子快乐成长,他想要稳稳的幸福。张先生的妻子希望来年一切更好,老人一直安康幸福,让当前的岁月静好更长久一些。
太原市享堂老年公寓:90位老人一起 那叫欢声笑语对于一些住在养老院里的老人来说,每年春节能否回家过年一直是一个问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下的春节,养老院里是个什么样子呢?月日傍晚,天色刚刚暗下来,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了太原市享堂老年公寓,看望这里的老人们。
老人在食堂就餐。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团圆饭看着简单但用意不简单
“这两天事情多,办公室有点儿乱,可别介意呀!”走进享堂老年公寓的访客室,办公室主任张焕英有些不好意思。她的办公桌上,除了电脑和各种文件,还零散放着砂糖橘、香蕉、糖果等零食。因为临近春节,老人们不能回家,从月7日开始,便有家属给老人们送来水果或生活用品,每次都是张焕英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去大门口拿上再交给老人,工作人员本来繁忙的工作这下又多了一项内容。而桌上的水果和零食,是张焕英当天下午托人买了送来的,为的是让老人们在晚餐结束后的茶话会能有些零嘴。
8时,是老年公寓的晚餐时间。食堂里,不少老人都已经坐在餐桌前等着了,也有好几个老人在议论晚餐的菜色。
“肯定是有饺子的。”
“啥?今天是羊肉饺子?我不吃羊肉的。”
“李阿姨,你吃素的还是肉的?”
……
各种声音交汇在一起,让这里分外热闹。
“往年到年根的时候,有些老人就回家过年了,但今年情况特殊,老人们都在。”张焕英说,享堂老年公寓共分6层,—3层住的多是一些行动可以自理的老人,4—6层则是卧床需要人照顾的,今年在老年公寓里过年的,加起来有90位老人。
在领饭窗口,山西晚报记者注意到,老人们的餐盘被分成了好几摞,有的有0多个,有的却只有几个,其中有两摞的最上面,餐盘故意被斜放着。“因为老人们的口味不一样,有的要吃肉饺子,有的要吃素的;还有的虽然吃素,但人家不吃韭菜的,我们就得区分开来。”护工刘芳(化名)说。
“开饭啦!”随着食堂大师傅的一声吆喝,原本三三两两站在一起聊天的护工们开始了自己的工作。晚餐的菜色很简单,凉拌三丝、大烩菜和汤饺,这让山西晚报记者有些诧异,虽说是食堂,可当天是除夕呀,团圆饭不应该更丰富一些吗?
“那可不行,老人们的肠胃可不比年轻人。”在食堂工作的张师傅一边说,一边细心地往餐盘里盛菜。盛菜的顺序也有讲究,先是4—6层的老人,由护工们送到各个房间;接下来才是在食堂里的这些老人,由刘芳他们从窗口送到坐在餐桌前的老人面前。
大部分老人的饭菜都被送到自己跟前,老人开始享用自己的晚餐,食堂里一下子安静了下来。这种安静很快就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打破了,老人们开始接到来自不同亲属的问候与拜年电话……另一边,作为当晚的“大家长”,张焕英也没闲着:拍摄小视频、照片来记录老人的日常生活,并把视频和照片发到家属群中,让家属能更加了解老人的生活现状。
老人住得惯、吃得惯,更安心
贴窗花、布置茶话会现场……在老年公寓一楼的活动室里,那些吃完年夜饭后不想休息的老人还在发挥自己的余热。
“我都好,不用担心。”刚接完儿子电话的王喧老人,今年86周岁,但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王喧是4个月前住进老年公寓的,这是他在老年公寓度过的第一个春节。一年多以前,王喧的老伴走了,他一下子就感到了孤独。去年过年,孩子们买好了东西,和他一起吃饭,看着热闹,可他自己还是心里空落落的。入住老年公寓以来,不光有了同龄人可以聊天,还有护工们时不时的开导,他的心境慢慢开阔起来。“今年孩子们不在身边,可我心里痛痛快快的,在这里过年,挺好的。”他说。
“哎呀,我们家这个年过得七零八落的,可我在这里,也操不上心,索性就不管啦。”说起过年,80岁的闫桂英老人想得很开。在来老年公寓之前,她有轻微的偏瘫,还要照顾躺在床上的老伴。几个月前,她的偏瘫一下子严重了,两个女儿一个在湖南,一个还要照顾自己的公婆,儿子和儿媳也忙得顾不上,她就把自己送进了老年公寓。“大姑娘早上打电话,说老伴还没出院;二姑娘今天的飞机才回来……”
“你可想开点儿吧!”闫桂英的话还没说完,一旁的韩丽莉就接话。住进老年公寓四年了,这是韩丽莉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前一晚,儿子刚从外地回来就来看望她,“就隔着门见了一面,他给我送了点橘子、花生和瓜子。”韩丽莉说。对于团圆,她觉得:“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在这里就是团圆啦。”这句话,赢得在场不少老人的赞同。
往年,很多像韩丽莉一样的老人都会回家过年,但呆不了几天就回来了,老年公寓已经成为他们另一个家。住得惯、吃得惯,4小时有医生护士和护理员看护,虽然说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可因为有这些便利条件,比起家里,大家觉得老年公寓更安心。
“老人们需要我们”是不回家的理由
0时,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了,忙碌了一整天的护工们终于能休息一下,和山西晚报记者聊聊天。
享堂老年公寓共有3名护工,往年,他们都是轮流倒班,但今年是全员在岗。护工的工作,其实可以说是每天都在重复,春节对他们来说,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要说有啥区别,就是比平时忙了些,我们要给老人洗澡、换衣服、洗衣服,有时候还要找人帮他们买东西……”在老年公寓已经工作了0年的护工张云云(化名)说。前几天,她和同事们一天洗了十几位老人的衣服,手臂都洗酸了,可看到老人们干干净净地迎接新年,她们很高兴。
“我们真的像一家人一样。”“前两天张主任还带着我们给老人过生日。”
“老人们就算回家,也很快就回来了,他们离不开我们,我们也离不开他们。”
……
七嘴八舌中,能感觉到护工们和老人相处得很好。
“我家就住在后面那个楼,从院子里就能看见我家的窗户。”
“我也在后面住着,回去大概就0分钟的路程。”
“我年货都买好了,准备今年在家过年,谁知道前几天被临时叫回来了。”
……
家离得不远,护工们不能回家过年,记者道了一声“辛苦”,他们却说:“既然家属送过来了,既然咱们干了这份工作,咱们就不能说辛苦不辛苦,老人需要我们,让老人高兴、开心,咱们就满意啦,这就是咱们服务周到啦,就是咱们工作做到位啦。”
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一年多,如何安抚好老人,张焕英和同事摸索出了一套方法:“老小老小,我们都把老人当孩子,顺着点,也要管着点,虽然封闭起来了,但情绪不能抑郁,还要哄着点……”
当天0时40分,在楼道里,路过老人们的房间,隐隐约约能听见从电视里传来春节联欢晚会的声音,偶尔伴随着笑声;也有的房间里安安静静的,可能老人已经休息了。新年里,院方也给自理老人安排了丰富多彩的节目,有的老人喜欢看电影、有的老人爱运动、还有的老人爱串门聊天,全由老人们自己选择。
“过去我们认为,只有孤寡老人才去养老院、敬老院,但现在随着大家观念的改变,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张焕英说,养老方式发生变化,过春节的方式也应该多样化,以后老人不回家,子女们来敬老院陪老人,或许会成为一种趋势。
牛年心愿
张焕英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享堂老年公寓一直遵守的信条和准则,感谢多年来各位老年朋友对享堂老年公寓的支持和信任。当然,在某些方面我们也有不足,对于养老服务的改善我们一直在路上,相信在大家的支持和我们不懈的努力下,我们老年公寓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愿夕阳之花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祝福所有老年朋友福寿双全,安享晚年。
太原理工大留校过年大学生:年夜饭大礼包宿舍里暖心年“妈,我正吃饭呢,刚出锅的饺子,还有红烧鱼、鸡腿……你看看,我们吃得可好啦,你放心吧。”月日,正在学校餐厅吃饭的牛乐涵接通了妈妈的视频邀请,给她介绍自己的年夜饭。
牛乐涵是太原理工大学大一新生,来自石家庄市元氏县。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需要,她今年“留守”在学校过春节。虽然不能回家,但她觉得在学校过年也挺好,“学校给我们送了新春大礼包,宿管阿姨的服务很贴心,宿舍同学亲如姐妹,还能天天跟爸爸妈妈视频,这个年我过得别有滋味。”
月日,跟着牛乐涵的脚步,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太原理工大学迎西校区学生公寓5号楼,与0宿舍的四个河北小姐妹一同感受这个不一样的除夕。
0宿舍四个小姐妹(从左到右分别是:臧晓灿、姚冰烨、焦静、牛乐涵)共同举杯庆祝新年。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除夕夜食堂里欢聚一堂 年夜饭比家里还丰盛
春节对每一个中华儿女来讲都别具仪式感。在这场“仪式”中,年夜饭是绝对的重头戏——亲人们欢聚一堂,用满满一桌食物来庆祝一年的收获与喜悦。为让每一个留校过年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家的温暖,太原理工大学在学生食堂为所有留校学生准备了丰盛的年夜饭,“我们和老师一起包饺子,食堂也专挑大家爱吃的菜做,感觉就和在家里一样。”牛乐涵笑着说。
结束和妈妈的视频聊天后,牛乐涵吃了几口饭,突然放下筷子。“想家了?”坐在对面的焦静问。牛乐涵点点头。“我也想家。”焦静说,她今年上大四,是牛乐涵的石家庄老乡,也是0宿舍的知心姐姐,“不过,我妈说了,学校的年夜饭肯定比家里丰盛,咱们在学校过年也挺好的。”
焦静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我把食堂年夜饭的菜谱
5号楼0宿舍有四个小姐妹,除了牛乐涵和焦静,还有姚冰烨和臧晓灿。四个人中,三个来自石家庄,一个来自邢台,都是第一次在他乡过年。四个小姐妹在不同的学院、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年级读书,如果没有特殊的“缘分”,她们的生活难有交集,但现在,她们时常一起吃饭、一起学习、一起逛街,亲如家人。
为了让这个除夕过得别有滋味,食堂专门准备了饮料和红酒。四个小姐妹应景地端起酒杯,为牛年春节、为特殊的缘分、为暖心的学校、为美好的未来,干杯!
据了解,为了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太原理工大学为留校学子提供了优质的生活保障服务,水电免费、洗浴免费、洗衣免费。同时,以套餐形式为全体留校生提供年夜饭,从年三十到正月初二为他们提供免费餐饮。
浓浓的年味儿很喜庆 学生还收到年货大礼包
吃完年夜饭,学校还专门开放了两个大会议室让留校学生观看春节晚会,互送新春祝福。由于时间还早,0宿舍的四个小姐妹决定先回宿舍待一会儿,和家人通个电话,给亲朋好友拜个年。
红彤彤的春联已经贴起来,美滋滋的灯笼已经挂起来,山西晚报记者在宿舍楼门前看到,这里浓浓的年味儿一点儿也不比家里少。一进楼道门,5号楼值班的宿管刘大姐就热情地打起招呼,并告诉大家有什么需要,尽管和她讲。“宿管阿姨人特别好,替我们想得特别周到,就像我亲姨姨一样亲。”姚冰烨说。
每年过年前,姚冰烨的妈妈都会蒸一些枣馍馍,枣馍馍成了她过年的挂念。令她没想到的是,就在前两天,宿管阿姨把刚刚蒸好的枣馍馍送到她手上,“我特别感动,像是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走进0宿舍,山西晚报记者看到,四个床铺收拾得整整齐齐,床头挂上了红色的牛年布偶和红色中国结,十分喜庆。“这些都是学校给准备的。”臧晓灿介绍说,学校给每个留校的学生准备了年货大礼包,里面有布偶、中国结、书籍,还有一大包零食呢。不仅如此,老师和同学们还一起手写了“福”字。说着,她拿出一叠手写的“福”字,“大家过年要集五福,我们宿舍四个人每人写了一个,再加上老师写的,你看,五福已经集齐了。”
为了让这个年过得有模有样,四个小姐妹给宿舍贴上了春联和福字,给自己买了新衣服,还给家人准备了新年礼物,“我要把礼物亲手送给妈妈,希望她永远开心快乐。”姚冰烨说。
山西晚报记者了解到,四个小姐妹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校园治安志愿者。她们每天会抽出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去校门口执勤,检查来客的通行证,给来客测体温。“越到过年,大家越容易放松,所以我们必须打起精神,守好校门的防疫关口。”焦静说。
给家人“云端”拜个年 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焦静的电话响了,是妈妈打过来的。在询问了年夜饭相关问题后,妈妈又老生常谈地督促焦静别忘了复习。焦静和妈妈聊着,突然停顿了一会儿,“妈妈,爸爸在跟前吗?我想给你俩拜个年,祝爸爸妈妈牛年身体健康,平安如意。”
从8时30分开始,四个小姐妹的手机“叮叮咚咚”响个不停,有拜年的
虽然才上大一,但由于初中时候就开始住校,牛乐涵的自理能力非常不错。“今年过年,哥哥在家陪着爸爸妈妈,我挺放心的,就是有点想家。”牛乐涵说,上中学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和家人沟通得少,好不容易考上大学,想着等放了假好好陪陪家人,没想到因为疫情也不能回去,“所以我没事儿就给家里打电话,让爸爸妈妈觉得我一直在他们身边。”
臧晓灿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因为疫情防控的原因,姐妹三个都没有回家,因此她特别牵挂家乡的父母。“以前过年,大家其乐融融的,今年妹妹去了姐姐在保定的家,我在太原,爸爸妈妈在石家庄,一家人分散到三个城市,心里空落落的。”臧晓灿说,为了让爸爸妈妈放心,自己每天都要和他们通电话,汇报一些自己在学校的所见所闻,分享一些有趣的故事,“虽然我们人回不去,但心永远和家人在一起。”
想把更多时间留给小姐妹与家人,山西晚报记者结束了采访。除夕的夜晚,5号楼大部分房间没有灯光,但0宿舍灯火明亮。这里面住着四个河北籍的小姑娘,正在和家人分享着新年的喜悦与期望。就地过年,亲情不减,心在一起就是团圆。
牛年心愿
牛乐涵,太原理工大学求实学院大一新生,石家庄市元氏县人。
新年愿望:希望开学后的第一次期末考试顺利通过,不挂科,也希望疫情能早点过去,父母健健康康。
焦静,太原理工大学经管学院大四学生,石家庄市平山县人。
新年愿望:希望考研能顺利上岸,等春天的时候,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北京心仪的学校转一转。
姚冰烨,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大二学生,石家庄市藁城区人。
新年愿望:希望家国安康,人民生活越来越好;希望妈妈和姐姐牛年一切顺利,开开心心;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熟坚强起来,让妈妈姐姐放心。
臧晓灿,太原理工大学物电学院大二学生,邢台市南宫县人。
新年愿望:希望疫情赶紧过去,能回家和家人团聚,和朋友一起去逛街、看电影。
壶关县曾经的贫困村:举村搬离大山幸福已在脚下置身壶关县八泉峡,举首仰望,峡顶峰奇石如笋,青天一线。蜿蜒长峡,日日人流如织,而在那望不见的谷顶群山中,曾经的壶关县桥上乡梯脑山村已经人去屋空,唯有零零落落的石屋、石磨、石槽,保留着人们生活的印记。月日,除夕,山西晚报记者来到这里,探访了曾经的深度贫困村——梯脑山村的脱贫故事。
梯脑山村民搬迁入住的壶关县城集中安置小区福馨小区
久困于穷,急切盼脱贫
顺着八泉峡陡峭的石阶步行登上山顶,山西晚报记者来到梯脑山村第一个自然村——白土洼村。从白土洼村起步继续前行,坑坑洼洼的山路一边依着山坡,一边临着深谷。蜿蜒于山野之间,若要走遍整个梯脑山村要用上一整天的时间,而过去住在梯脑山村的村民想要走出大山,要靠双脚在那羊肠小路上步行七公里。
因为行路难,村民饮水主要来源是山泉;因为行路难,只能用山里的石头盖房子;因为行路难,村民日常所需物品要靠一根扁担挑上山;因为行路难,孩子上学要徒步翻山越岭……
赵会胜不会忘记两年前的那一天。彼时,正值农耕时节,赵会胜和妻子在地里耕种,妻子一不小心被犁地机卷入轮下,腿部受伤。因交通不便,妻子耽误了抢救时间,失血过多导致死亡。妻子走了,留下患有脑萎缩的赵会胜和一个患有癫痫疾病的儿子,在这大山深处艰难生活。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脱贫,是梯脑山村人最大的期盼,也是梯脑山村最大的困难。
“身处偏远深山,原地脱贫困难大。”壶关县扶贫办副主任张晓刚道出了梯脑山村脱贫的问题所在:“村里只剩十几户老人,实施整村易地搬迁更符合现实情况。”07年,壶关县针对梯脑山村一方水土不能养活一方人的现状,决定实施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工程。
70多岁的赵万生住了70年石屋,眼见着村里人陆续离开,“小孩要上学,年轻人要打工、娶媳妇。这十来年,陆陆续续,村里的人都搬到了山外。”赵万生的老伴患有癌症,做过手术,需要长期进行化疗,医院和村子间来回跑,老两口有些吃不消。要不要走出这座山?赵万生想过无数次。生活了一辈子的老地方,说走就走?赵万生想想,又犯起嘀咕。和赵万生一样,村里的老人对于易地搬迁这样的政策接受起来并不易。
搬出大山,开启新生活
面对故土难离的老人,搬迁小组一次又一次、一家又一家吃了闭门羹。
“搬到县城集中安置小区一分钱不用出,免费分房,就医看病也方便,生活条件也会改善。”
“城里的房子干净舒适,离自家孩子也近,方便照顾。”……
去一次不行就去两次、三次、十次……搬迁小组一次次上门拜访,解释说服。“老人们观念固执,我们就从他们的子女入手,一点一点打开突破口。”壶关县大峡谷镇人大主席景月红说:“帮助大家算经济账、算健康账,带着搬迁户到桥上村村委、黄山牛盆移民安置点、县城集中安置小区现场看房,增强老人的搬迁信心,逐步打破他们故土难离的坚冰,消除其后顾之忧。”
怎样生活?这不仅仅是梯脑山村搬迁户一直以来顾虑的问题,也是搬迁小组一直在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梯脑山村同八泉峡景区相连,为解决梯脑山搬迁户的后顾之忧,搬迁小组多次协商,获得景区每年扶持资金5万元,用于搬迁户后续生活保障。“有了这5万元资金,再加上低保、五保、资产收益分红、退耕还林等政策资金,搬出去、稳得住就没有问题了。”搬迁小组组长张晓刚说。
如今,赵万生和老伴已经搬到壶关县县城集中安置小区福馨小区。山西晚报记者来到他家,家里陈设虽然简单,但收拾得很干净,窗玻璃上贴着红红的“福”字。赵万生对记者说:“如今老两口就医看病方便多了,用药也是免费,身体逐渐好了起来。每年除了享受搬迁后续生活保障8元,还有两人低保金6余元、产业分红余元、养老金约元、各种福利元,足够老两口生活。”
赵会胜就住在赵万生楼下。通过大峡谷镇政府联系,赵会胜在家附近一家食品厂找了一份营生,一个月下来,一个人能挣到元,生活也有了很大改观。
90多岁的赵保拴夫妇是梯脑山村年纪最长的。对于他们的子女来说,老人们能搬到城里住,解决了大问题。“之前回老家看望父母,去得一天、回得一天,非常不方便。现在好了,两个老人住上了单元楼、暖气房,特别是交通方便了,我从家里不到0分钟就来了,随时能照顾父母的生活。”赵保拴的女儿说。在一旁,赵保拴老伴眼含泪花:“没想到,老了老了,过上了这样的好生活。”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随后,山西晚报记者走进壶关县集店乡岭东村易地搬迁新村,漂亮的二层小楼房整齐划一,院落干净整洁,休闲广场健身设施齐全……时近正午,家家户户饭菜飘香,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
村民牛月芳正在打扫房间,她家里布局合理,摆设整齐漂亮。“以前住在山顶上,日常出行不便,孩子上学离学校很远,想出来谋个营生也不方便,旧房子也小……”如今住上新房子的她,笑着把过往当成故事说给别人听。搬进新家后,她就近找到一份工作,不仅可以照顾家里,接送孩子上下学,还能为家里增加收入。“现在我们两口子每个月的工资能有5元,生活越过越好!”谈起如今的幸福生活,牛月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村民关爱景家里则有着另一种温馨。午后,关爱景老伴儿趁着暖阳当空,哼着小曲儿在新村里散步,关爱景把家里收拾好后准备午休。关爱景说,住进新房,解决了和老伴儿多年来的困扰。宽敞的二层小楼、新村里的好环境、出门就能看病的医疗所,都让他们的晚年生活有了保障。“我们老两口清闲安享晚年,孩子们回来也有地方住,我们打心里高兴!”
集店乡岭东村曾是整村贫困村,04年实施整村搬迁。村民们搬离了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大山,迁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新村共有新房05栋,配套了水、电、路、网络、照明、绿化等公用设施和露天文化广场,彻底改善了村民的住房条件和生活环境。
搬迁后的岭东村紧紧瞄准产业脱贫,初步形成旅游开发、光伏发电、特色种植等扶贫产业,有力保证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和村民增收。 村委会主任赵卫明介绍:06年,岭东村与岭源公司合作成立凤凰山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将搬迁后闲置的村子进行资源评估折价,入股壶关县凤凰山庄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形成利益联结机制,开展资产收益扶贫工作。截至目前,凤凰山庄共吸纳贫困户4户0余人务工,人均年增收5元。
在新村东北角的50KW光伏发电项目基地,赵卫明又算了一笔账:“年发电量5万度,按0.98元/度收益,一年就能产生效益0余万元,保障每户年均增收元以上。”为了解决移民搬迁后村民耕种不便的问题,按照村民自愿原则,岭东村先后成立了3个农业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50余亩,农户每亩土地每年可获得租金—元,实现户均增收余元。同时,合作社吸纳村民0余人,人均增收达元。
近年来,壶关县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十三五”期间,全县易地扶贫搬迁8个集中安置点全部竣工,累计投入资金.05亿元,完成整自然村搬迁47个,总搬迁74户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6户人,同步搬迁6户人,完成旧房腾退74户,拆除53户,复垦土地6.63公顷,复绿.49公顷,实现应拆尽拆、应垦尽垦。该县同步强化后续扶持,实施后续扶持产业项目60余个,搬迁贫困群众全部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整村搬迁从山顶上搬到山脚下,短短的一公里,却改变了岭东村人的命运。搬出大山,告别旧土,有了新家园,迎来富裕充实的新生活,岭东村移民搬迁群众的日子正悄悄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兴家乐业梦想也慢慢成为现实……
牛年心愿
上世纪70、80年代,梯脑山村居住有多口人,生活在群山之中的个自然村。“交通靠走、通讯靠吼,抬头能看见、走走得半天”是梯脑山村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改革开放以来,梯脑山村绝大部分村民迁出大山。到07年底,梯脑山村常住户只有5户30人,散居于8个自然村中,且多为年迈多病的老人,成为贫中之贫、困中之困。
通过行政村撤并,如今的梯脑山已成为桥上村的一个自然村,贫穷落后成为历史,新生活已经开启。
“以前住的房子一下雨就无法出行,晴天一身土,下雨两脚泥,房子还漏雨,到了冬天是烧柴火来取暖。自从政府实施易地搬迁的好政策以来,搬到这里后,房子住得很舒心,水电暖都齐全,出行也方便,晚上出门就有路灯,还能去广场上散散步。党的政策确实好,在这新春佳节,我衷心祝愿我们的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村民赵万生对记者说。
采写: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赵清源薛琳
郭卫艳辛戈薛建英赵德伟
马继玲宋俊峰费煜杨洲芬
姬仙果张梦莹武佳张文举
摄影: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马立明武六红
钟清寇宁胡续光
通讯员:高新生杨凯路俊王营王静怡王国胜
实习生孟恭杰
视频拍摄: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辛戈薛建英
宋俊峰马继玲费煜姬仙果武佳
视频制作: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费煜
宋俊峰李永江赵亮
实习生孟恭杰
视频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记者赵亮
编辑:山西晚报全媒体编辑闫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