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经常会觉得脚脖子水肿、或头疼、或站起头晕、或下肢无力、或心跳异常,除了机体功能下降,还有另一种情况,那就是——药物副作用!
目前临床常用的药物都是很安全的,不必太多顾虑。但既然是药物,就有出现副作用的可能!
今日我们就来了解一些高血压药物常见的副作用:
1.干咳,一般无痰,无发热等表现
如果出现这种症状,要看看自己是否正在吃着普利类药物(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培哚普利、福辛普利等)。
2.脚脖子水肿,两侧同时出现
可发生于服用地平类药物的人,如硝苯地平、非洛地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等。
3.脸红、头疼
也可见于服用地平类药物的人。发生率很低,一般见于刚服药时,继续用药数周后症状多会消失。
4.牙龈发痒、增生
这也是地平类药物副作用的一种类型,但发生率非常低。
5.站起来头晕眼黑
这是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可见于服用a-受体阻滞剂的人,例如哌唑嗪、多沙唑嗪、特拉唑嗪等。
6.双下肢无力、食欲差、甚至意识模糊
这可能是严重低血钠、低血钾的表现,出现这种情况需注意是否正在服用利尿剂(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呋塞米等)或含有利尿剂的复方降压药。
这种情况主要发生于较为衰弱、吃饭菜很少、饮食过于清淡的老年人,一般中青年人很少出现这种副作用。
7.尿量增多
服用利尿剂的初期可以有此情况,继续用药数周后这种症状会消失。
8.男性乳腺增生
表现为乳腺痒痛、肿胀、增大,这是螺内酯(也叫安体舒通)的副作用之一。
9.脉搏、心跳太慢
服用b-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阿替洛尔、普萘洛尔等)的人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
10.头晕、头痛
原来血压很高但是没有明显症状的人,吃上降压药后血压明显下降,一些人会出现头晕头疼等不适症状,服用短效降压药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服用长效降压药在数周内逐渐把血压降下来,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既然用药物调理病情,副作用不可避免。那么,有没有其他方法既能够代替药物或减小依赖性,同时又能很好的控制、调理高血压呢?
答案是肯定的!
艾灸调理高血压,安全无副作用
中医把高血压分为3大常见类型,可根据患者的表现症状来确定属于哪一型,然后选择合适的艾灸方法。
高血压艾灸调理原则:平肝潜阳,补肾益肝,去痰化浊。
第一类:肝火偏旺
症状: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急躁易怒,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弦数。
取穴:百会太冲行间肩井
1、百会
功效:升阳固脱、开窍宁神、平肝熄风。
主调:头痛,眩晕,休克,高血压,脱肛等。
定位:让患者采用正坐的姿势,百会穴位于人体的头部,头顶正中心,可以通过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来简易取此穴。
2、太冲
功效:调气理血、平肝熄风。
主调: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眼涡斜,中风、癫痫,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等。
定位:在足背,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
3、行间
功效:清肝明目、熄风调经。
主调: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中风、癫痫,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
定位: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4、肩井
功效:疏导水液。
主调: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乳痈,中风,瘰疬,难产,诸虚百损。
定位: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前直对乳中。
第二类:痰浊上扰
症状:看东西时感觉物体在旋转,头重如被布裹住一样,胸闷恶心,呕吐,清水痰涎,脘腹不适,胃口差,精神疲倦,舌淡,苔白厚,脉滑。
取穴:百会丰隆公孙脾俞
1、丰隆
功效:沉降胃浊、化痰除湿
主调:头痛、眩晕,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癫狂,肢痿痹等。
定位: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肌的外缘。
2、公孙
功效:运化水湿、健脾化痰
主调: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3、脾俞
功效:健脾和胃、祛湿化痰。
主调:腹胀、腹泻、呕吐、痢疾、便血等脾胃肠腑病证,背痛等。
定位: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第三类:阴虚阳亢
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花,头重脚轻,腰膝酸软,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舌红干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取穴:百会三阴交涌泉
1、三阴交
功效:健脾化湿、疏肝补肾、滋阴养血、行气活血。
主调: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腹胀肠鸣、腹泻,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闭经,子宫脱垂、难产、产后血晕、恶露不尽,遗精、阴茎中痛,水肿、小便不利、遗尿,膝脚痹痛、脚气,失眠,湿疹、荨麻疹、神经性皮炎,高血压病等。
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2、涌泉
功效:滋阴降火、醒脑安神。
主调:昏厥、中暑、癫痫、小二惊风;头痛、头晕,咯血、咽喉肿痛,小便不利、便秘,手足心热,高血压,失眠等。
定位:在足底,屈足卷趾是足心最凹陷中。
症状辩证加穴
辩证加穴如果伴有头晕头痛则加上穴位:头维
如果伴有心悸则加上穴位:内关神门
3、头维
功效:清头明目,活血通络,止痛镇痉。
主调:偏头痛,前额神经痛,血管性头痛、精神分裂症,面神经麻痹;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病;结膜炎,视力减退等。
定位: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距神庭4.5寸。
4、内关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
主调:心痛、心悸、胸闷、胸痛等心胸病证,胃痛、呕吐、呃逆等胃疾,失眠、癫痫等神志病证,上肢痹痛、偏瘫、手指麻木等局部病证。
定位: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5、神门
功效:补益心气、安神助眠。
主调:心痛、心烦、惊悸、怔仲、健忘、失眠、痴呆、癫狂痫等心与神志病证,高血压,胸胁痛。
定位: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以上穴位,可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对症施灸!初期,可边服药边艾灸,待情况稳定些后,可在专业人士指导下逐渐减少药量,同时每日监测血压情况,直至完全摆脱药物,切不可操之过急!
道艾堂艾灸馆
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