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的医院哪比较好 http://pf.39.net/bdfyy/bdfyc/160315/4789140.html
中医水肿病,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疾病范畴,其内涵之丰富,实在不容小觑。它不仅包含了中医传统理论中的阳水和阴水两大类别,还广泛涵盖了西医学中诸多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如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这种跨学科、跨体系的融合,使得中医水肿病的治疗思路更为宽广和深入。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阳水与阴水的划分,是根据水肿的成因、性质以及临床表现来界定的。阳水多由外感风邪、水湿浸淫所致,起病较急,病势较猛;而阴水则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引起,起病较缓,病程较长。这两种水肿类型在中医的治疗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剂和手法。
而在西医的视角下,水肿病则多与肾脏功能异常、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有关。急性或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都是西医中常见的以水肿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这些病症在西医的治疗中,通常需要通过药物、手术等多种手段,以达到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目的。
然而,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对于水肿病的治疗都并非孤立无援。临床上,医生们常采取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式,既辨中医之证,又诊西医之病。这种病证结合的治疗方式,使得中医和西医在治疗水肿病时能够相辅相成,互相补充,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减轻患者痛苦。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水肿病症的辨析尤为关键,其大致分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阳水往往表现为发病急骤,水肿性质属实,与风邪、水湿、疮毒、瘀血等外邪侵袭有关,主要病位在肺脾。而阴水则发病缓慢,水肿性质属虚,多因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主要病位在脾肾。
这两种水肿与肺、脾、肾三脏的功能状态紧密相连。肺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脾主运化,将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并助肾分清泌浊;肾主水,调节水液代谢平衡。一旦这三脏功能失调,便可导致水肿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中医证型,可能出现在西医同一疾病的不同阶段,或不同疾病的不同阶段。比如,在慢性肾炎的初期,可能表现为肺失宣降的中医证型,而到了晚期则可能转为脾肾阳虚。同样,同一种中医证型,也可能出现在不同西医疾病的某一个阶段。例如,脾肾阳虚的证型,既可能出现在慢性肾炎的晚期,也可能出现在某些心脏疾病的某一阶段。
因此,在临床上,我们常常在西医诊病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水肿病的病因病机进行辨证施治。这既包括了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和舌脉信息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的制定,又涵盖了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特色治疗手段进行综合调理的过程。这种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能够更全面地照顾到患者的整体状况,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
在临证实践中,水肿这一病症的辨证施治显得尤为重要。通常,我们将水肿分为常证与变证两大类,以便更精确地制定治疗方案。
在常证范畴内,风水相搏证是由于风邪侵袭,与体内水湿相搏所致。治疗时,宜疏风解表,以驱散外邪,调和营卫。方剂方面,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为首选,麻黄、连翘发汗解表,赤小豆利水渗湿,共奏疏风解表、利水消肿之功。
湿热内侵证则是湿热之邪侵入体内,阻滞气机,影响水液代谢。此时,治宜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五味消毒饮合五皮饮加减,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五皮饮利水消肿,二者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消肿之效。
肺脾气虚证则是肺脾功能减弱,导致水液代谢失常。治疗宜益气健脾,增强肺脾功能。参苓白术散合玉屏风散加减,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玉屏风散固表止汗,共同调理肺脾,恢复水液代谢平衡。
脾肾阳虚证则是脾肾阳气不足,温煦失职,水液代谢失常。治宜温肾健脾,以温阳散寒,恢复脾肾功能。真武汤加减,真武汤温阳利水,加减药物根据具体病情而定,以达到温肾健脾、利水消肿的目的。
气阴两虚证则是气阴两伤,水液代谢失调。治宜益气养阴,兼顾阴阳平衡。六味地黄丸加减,六味地黄丸补肾阴,加减药物则根据病情调整,以达到益气养阴、调和阴阳的效果。
至于变证,其临床表现及治疗更为复杂多变。如水凌心肺证,乃是水邪上凌心肺,治宜温阳逐水,泻肺宁心。己椒苈黄丸加减,方中药物既能温阳逐水,又能泻肺宁心,标本兼治。
邪陷心肝证则是病邪深入,影响心肝两脏。治宜平肝息风,泻火利水。龙胆泻肝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火,羚角钩藤汤平肝息风,二者合用,共奏泻火利水、平肝息风之功。
水毒内闭证则是水湿之邪与体内毒素相结合,阻滞气机,治宜辛开苦降,辟秽解毒。温胆汤合附子泻心汤加减,温胆汤辛开苦降,辟秽解毒;附子泻心汤温阳解毒,二者合用,共奏辛开苦降、辟秽解毒之效。
在临证中,根据水肿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治法与方剂加减,旨在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从而达到消除水肿、恢复健康的目的。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