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气原来如此可怕,这样去湿气才对

时间:2016-11-25 23:44:27 来源:水肿

总是感觉睡不醒,即使睡醒之后,也常常犯困、身体沉重?大便总也不成形,稍微吃点油腻、凉物就拉肚子?吃了东西不爱消化,有时候还打嗝、泛酸?关节比天气预报还准,一到阴天下雨腿脚就痛?特别容易出现皮肤问题,爱长“痘痘”、湿疹等……其实这些都是湿邪在作祟!跟着路志正教授学一下如何除湿,更好的养生吧。路志正教授,他14岁正式修习中医,19岁即悬壶乡里,至今已行医70余年。年,他荣获首批“国医大师”称号,年又被评为“中央保健工作杰出专家”。路老在国内中医界是德高望重的名医大家,曾给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相过面”,为莫桑比克总统夫人把过脉,多次为国内外首脑诊病疗疾。路志正发现体内湿气大的信号湿邪形成的原因多种多样,不过,其本质却是离不开水分太多这个特点。因此,身体里是否湿气太重,还是有迹可循的。我们可以根据一些特征,来判断自己体内湿气的情况。●伸伸舌头,有没湿气一看便知如何判断自己体内湿邪重不重呢?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的舌头。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去找中医看病的时候,医生都会让你伸出舌头,这属于中医望诊的一部分。你可以在每天早晨刷牙的时候,对着镜子,仔细观察舌头。看舌头主要看两部分:一是看舌体,二是看舌苔。通过舌体的大小,可以判断体液的多少。水分越少,舌体越瘦;水分多了,舌体就会胀大起来。咱们去非洲的时候可以看看沙漠地带的人,他们很少有胖人,这就跟水分的蒸发有关系。舌头胖了、大了,但是口腔还是原来的大小,舌头就会顶上牙齿,时间长了就留下齿痕。另外,湿多了以后舌体也可能出现裂纹,像是泡发了一样,跟咱们洗澡时间长了手上起皱一样。再来看舌苔。正常的舌苔应该是薄白而清净的,干湿适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达不到这个程度,出现了腻苔,那可能就预示着身体出现了问题。腻苔是什么样呢?它就好像舌面上挂着一层刚喝完的牛奶一样,又白又厚。像这种舌苔白厚,看起来比较滑腻的,说明体内湿气比较重或体内有寒;如果舌苔黄厚而且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舌苔薄说明病只是处于初期,病位浅;舌苔厚,说明病已经逐渐侵入体内,病位较深。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或舌体有裂痕,舌苔厚、发黏,就表明体内湿气过重。值得注意的是,吸烟对舌苔的影响较大,吸烟之人不适合这种辨别方法。烟草本身是辛温之物,其性燥烈,特别是由口吸入后,烟火之气会刺激到口腔、咽喉、气管,尤其是舌尖、舌面比较严重。本来这个人是脾虚湿热,舌苔白腻或黄腻,但吸烟之后,舌苔可能受此污染而出现灰黑色,影响判断。

除了吸烟者之外,舌象还是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人体脏腑的盛衰、病情的轻重。总体来说,如果舌体胖大,舌头两侧有牙齿印或舌体有裂痕,舌苔厚、发黏,那就表明你体内的湿气过重。

●4个信号暴露身体湿重

除了观察舌象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湿邪的特点来判断自己体内是否有湿。1.起床后身体疲劳,四肢沉重——湿性重浊“重”是沉重的意思。有的人起床后觉得特别疲劳,头上像有东西裹着一样,整个人没有精气神。中医讲“湿重如裹”,“重”的感觉就像一件湿漉漉的衣服裹在身上一样,让人懒得动弹。“浊”是秽浊、垢腻之意。所以,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容易出现排泄物和分泌物秽浊不清的现象。比如,泄泻的人,大便的样子就发生了变化,大便稀,不成形,表现为秽浊不清的样子。中医在分析泄泻的病理机制时,判定的邪气中就必有湿邪。另外,女性的白带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发生了性状的改变,比如黏稠腥秽,这就属于秽浊不清,所以,带下病在中医上就被认为是湿病的一种。如果湿邪侵犯皮肤,就会出现湿疹、疱疹流脓等症状,这也是秽浊不清的表现。2.便完不爽,大便冲不净,小便淋漓不尽——湿性黏滞“黏”是黏腻的意思,“滞”是停滞的意思。湿邪致病有黏腻、停滞的特点。有的人清晨大便后,发现大便黏,不容易擦干净,别人用一两张纸就行,他得用三四张。而且,有可能冲一次水还冲不干净。还有的人在小便时排尿不畅,有淋漓不尽的感觉。这些就是湿性黏滞在症状上的表现。湿性黏滞还体现在病程上的缠绵性,患病时间比较绵长,病情胶着难解,反反复复,不易除根。3.下肢容易水肿——湿性趋下《黄帝内经》中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我们说水往低处流,湿的特性跟水相似,都是往下走的,所以湿邪容易侵袭腰以下的部位。比如,水肿就多以下肢比较明显,风湿性关节炎也以膝关节、踝关节的肿痛比较常见。如果湿病患者走路或上下楼梯都提不起脚,这时就要重用除湿之药了。4.面色淡白,精力不济——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阳气在人体内是一种开拓性的存在,可以说是一个前锋部队,如果阻滞了它的前行,被阻遏的地方就会气机不通,相应地我们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比如,如果湿邪困住了肌表的经络,肢体就会困重、懒动;如果湿邪阻于中焦,就会胸脘痞闷;如果湿邪停于下焦,气化不利就会小便短涩。被湿邪困住的人,阳气通常都不会太旺盛,人也变得少气懒言,精力不济。那些特别喜欢宅在家里不想动的人,就极有可能是体内湿气太重的原因。调好身体内环境,让湿邪无路可进人体水液代谢的全过程,是靠各脏腑功能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其中肺的宣发肃降、脾的运化传输、肾阳的温煦气化作用尤为重要。如果三脏功能强健,不但内在湿邪不生,即使有外界湿邪侵袭,也能通过其输化、排泄作用将湿邪逐出体外。1.筑好脾这个“水堤”,抵御泛滥的水湿当有一天你出门了,回家时发现家里到处都是水,这时你的第一反应是赶紧去看看是否水龙头没关好,或者是不是暖气漏水了,之后再去处理家里的水患。这种道理用在我们湿病的治疗上,就是既要把湿邪赶走,又要找到引起湿邪的源头,只有这样,我们身体这座家园才不会经常被“水患”威胁。明代张景岳说:“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也就是说脾是水的堤坝,养好脾能防止水湿的泛滥。这就好比一个水坝漏水了,你若只管疏通下游的水道而不去修筑水坝,那水患永远也治理不完。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脾在接受了由胃初步消化的水谷后,通过运输作用,将一部分有用的水液上输于肺;二是脾将运化后的水液下输到肾。脾在水液运化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枢纽,上至肺,下至肾。如果脾虚了,不能正常地“运化”,就会令“水湿内停”,而且脾虚的人往往也容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倘若脾胃运化正常,不管是外湿还是内湿,都不会停滞伤人。如何保养我们的脾呢?有句古话叫:满招损,谦受益。对于我们的饮食也是如此,我非常提倡“减食增寿”的理念。脾主运化,可运化水谷精微。你想要脾胃把食物腐熟得更彻底,就不能给它太多的负担。而是要留有空间,这样你吃进去的食物才能被彻底消化。打个比方,不知道大家见没见过农村所用的柴火灶,烧火时如果把柴火塞得满满的,火势就大不起来,甚至有可能熄灭,只有留点空间,柴火才能燃烧得彻底。我们的脾胃也是如此。尤其是对于那些脾虚的人,运化功能本就不足,如果此时再超负荷工作,脾虚更重,水湿也更加排不出去了。在遵循这个原则的前提下,大家也可配合其他的养脾方法进行调理,比如吞津法。这个方法不但能养脾,还有补肾作用。吞津法吞的是人的唾液。现在有的人爱吐唾液,这是个不好的习惯。因为唾液也是人体津液的一种,中医将其称为“金津玉液”,足以见得其重要性。《黄帝内经》里说得很明白:“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唾液其实包含两种:一种是唾沫,跟肾有关;一种是口水,跟脾有关。如果人的唾液出现了问题,常常要从脾肾上找根源,比如睡觉时总流口水,多半就是脾虚在作怪。与此相应的,如果我们能好好利用唾液,那也就能补养脾肾。吞津法做起来非常简单:每天早晚,静坐,舌抵上颚,当嘴里的唾液满了以后,随着意念分三次慢慢咽下去。这个动作,我每天早晚都会做,以此来帮助身体增津生液。这里的唾液,叫“自家水”,本身就是药,可以帮助消化吸收,促进胃酸、胃液分泌,灌溉五脏六腑。唾液本是身体分泌出的,如今我们又将它吞咽下去,这就构成了一个体内水液的循环。我们吞食自己分泌的唾液,既能滋补脾胃这个“后天之本”,又能固护肾脏这个“先天之本”。中老年朋友尤其是脾胃虚弱者,更应该重视“金津玉液”的滋养,平时不妨多做做吞津法。吞津法每天早晚,静坐,舌抵上颚,当嘴里的唾液满了以后,随着意念分三次慢慢咽下去。2.“中年发福”其实是脾胃减弱了

我在长期的治病过程中特别注意病人的脾胃功能,因为胃主纳,脾主化,不管你是吃饭还是吃药都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我也常要求跟诊的医师,在问诊的时候一定要问到病人的消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决定你的药量和强度。

人到中年后,脾胃运化功能转弱,吃了东西不消化,有个词叫“中年发福”,其实就是身体代谢功能减退的体现。脾胃功能减弱有3个原因:1.牙齿的咀嚼能力减弱有的人说,你看这人年纪大了,牙怎么变长了?其实不是牙长了,而是牙龈萎缩显得牙长了。牙床收缩变短后,牙齿很容易松动,这时候咬东西没劲,牙齿的咀嚼能力变弱。2.消化酶的减少有的中老年朋友总觉得口干,这其实就是消化酶减少的一种表现。我们的唾液里和胃液里都含有大量消化酶,能促进食物的分解,帮助身体吸收。如果消化酶减少了,人的消化功能也会减弱。这在中医看来属于胃阴虚、脾阴虚的范畴。3.胃肠动力不足我们年轻时胃肠蠕动的能力强,食物很快就能被消化,可当我们年纪大了,胃肠的蠕动也会变慢,所以很多人吃饭后总觉得不消化。这在中医看来属于胃气虚、脾气虚的范畴。调理脾胃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从饮食入手,比如饭要吃七八分饱,吃饭要细嚼慢咽,饭前要喝点汤,等等。每日饮食要保持搭配的平衡:寒热平衡、粗细适当、荤素搭配。常吃点山药、白扁豆之类的健脾食物。举个例子,我爱喝咖啡。20世纪80年代我有幸出国讲学,主要是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咖啡,因为咖啡有提神作用,每天早上喝点可以提高人的注意力。好的东西,我们当然要吸收,不过要学会用。我喝咖啡的时候会加上牛奶,这样更为营养,但蛋白质难以消化,容易让人脘胀,所以我会在咖啡里再加点姜粉,如此一来就可以帮助消化。我平时也吃面包片,常会加点生菜、鸡蛋、胡萝卜等,饮食上尽量做到不偏食,保证营养的均衡。●山楂化食散——送给脾胃虚弱者的“胃肠动力药”没有病的人,平时消化功能弱了,吃点什么好?在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中药里的“胃肠动力药”——山楂化食散。炒山楂10克,炒神曲10克,炒麦芽10克,陈皮6克,苏叶6克。将所有材料一起在水中浸泡20分钟,然后将泡过的材料连同水一起倒入砂锅中,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继续煮制15分钟,离火晾凉即可饮用。一日1~2次,每次50毫升。促进胃肠蠕动,主治食欲差、停滞胀满、呃逆、嗳气、痞满。苏叶是一种辛温解表的药物,同时它的舒胃作用特别好。人在呕吐的时候胃气上逆,有的医生喜欢用镇逆的药物,比如姜。但呕吐的时候胃是紧张的,是收缩的,是往上走的,如果你硬要往下压制,它会拒药。但苏叶不一样,它有一个辛香的气味,能舒缓胃的紧张感,等于把胃扩张开了。这时候配合陈皮的理气作用,可以促进胃肠蠕动。除了苏叶和陈皮外,其他的三味药都是消食的,山楂可以消肉积,神曲消酒食,麦芽消面食。所以,这个药方对胃肠功能减弱引起的食欲不佳,饭后胃胀、打嗝等都有不错的效果。●大枣,蒸着吃才好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饮食习惯,就是每天饭后必吃三颗枣。大枣有健脾养血的作用,对于脾虚的中老年人而言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这大枣可不是买来直接吃,而是要经过三蒸三凉的处理。例如每天做饭蒸馒头、蒸菜的时候,就把大枣放锅里一起蒸,蒸一次可能看不出变化,第二天做饭的时候,继续放进去蒸,蒸两三次之后,大枣就熟透了。大枣适量。将大枣洗净去杂质,不要浸泡。先用中强火蒸20分钟,置阴凉处3~4小时后,再蒸20分钟。吃时,再蒸一次,这次待水沸后,改小火几分钟即可。剥去硬皮、内核,吃枣肉。蒸熟的大枣,糖的转化就充分了,有不少中药的炮制就是这样经过几次蒸晒而制成的。而且经过三蒸处理后,大枣会变得绵软,吃起来味道更香甜,药效吸收好,更适合老年人。除了大枣外,山药也应作为中老年人家中的常备食物。众所周知,山药可以健脾益气,适合脾胃虚弱或肺气虚、腰膝酸软的人食用。山药的吃法多种多样,比如,你可以用它熬粥、干蒸或炒着吃。干蒸的方法比较简单,直接把山药洗净后干蒸20~30分钟,蒸后焖15~20分钟,松软后剥去外皮即可食用。一次不要多做,因为山药不宜反复蒸,食用时尽量保留原汁原味。经常摩摩腹——调理人体气机的升降中医认为“腹宜常摩”,我在每天饭后都会进行摩腹。腹部在我们人体的中央,它的位置和郑州在我国交通上的位置很像,都属于枢纽。枢纽一定是个动态的,可以连接上下左右、东西南北。从交通上来看,郑州的地理位置非常好,位于正中央,可以沟通南北东西,并且还是我国现在唯一的双十字铁路中心。如果把气机的运行看作一条条的交通线路,那腹部其实相当于人体气机的交通枢纽,通过对腹部的按摩,可以帮助人体的气机达到动态的平衡。腹部要怎么按摩呢?有人说只能顺时针进行,如果逆时针揉,肠子就会打结。其实并不是这样,气机有升有降,左边是降,所以顺时针按摩可以帮助胃肠蠕动,促进消化;右边是升,所以逆时针按摩,可以帮助止泻。不过,如果只是自我保健,摩腹时既要顺时针揉,也要逆时针揉,而且动作要慢,力度适中。摩腹法以肚脐为中心,右手压住左手,螺旋式逐渐扩大,再螺旋式回到肚脐。换手以同样的手法逆时针按摩。饭后1.5个小时。调理气机升降,促进胃肠蠕动。有腹部疾病(如胃出血、子宫肌瘤等)者不宜操作。摩腹时先顺时针慢慢地围着肚脐画小圈,然后再一圈圈地增大范围,直到整个腹部;之后,再一圈圈地慢慢缩小范围,最后收回到肚脐;换手,以同样的方法,逆时针按摩。如此反复,次数不做硬性要求,大家可根据自己的情况,比如做10次、50次都可以。摩腹前最好先排空大小便,如果患有腹泻或者其他的腹部疾病时,暂时不要摩腹,不过,有便秘的可以尝试。另外,当你觉得肚子有点胀,不方便直接按摩时,可以做意念摩腹。先将意念集中到胃部,用意念一圈圈地摩腹,这样慢慢转一段时间后,胃部没那么胀了,你就可以继续采用双手摩腹的方法。以上内容摘自《无病到天年2:大病预防先除湿》是一本专门帮助现代人祛湿邪,除小病,防大病的健康书!96岁的国医大师路志正先生在这本书中,将会帮你通过食疗、按摩等方法来祛出湿邪,恢复健康。书中特别给出6大生活指南、33种疾病调理、54个实用小方,语言通俗易懂,关键地方更是配有图片提示,即便是没有医学知识的普通读者也能明明白白。

《无病到天年·2——大病预防先除湿》

路志正著 定价:38.00元

折扣价:26.60元 一本包邮(江浙沪京粤)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进入小店购买更多好书,75折全场包邮(包邮地区:江浙沪京粤)









































治白癜风专科医院
北京治白癜风哪里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qsm.com/szzl/2222.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