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肾病日,你的肾还好吗盘点慢性肾病八

时间:2019-2-26 14:41:37 来源:水肿

今天是第十个世界肾病日,提及慢性肾病,多数人想到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肾衰等,实际上慢性肾脏疾病真正概念是:无论验尿、验血、做B超、CT、测量肾脏肾小球滤过率60%,上述条件中的任何一项只要出现异常、时间超过3个月,都叫“慢性肾病”(简称CKD)。

据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唯一常委、南方医医院肾病科主任魏连波教授介绍,目前肾脏病预防和治疗上存在着典型的“四高”、“三低”现状。“四高”即发病率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高、死亡率高、治疗费用高,而“三低”即发病的知晓率低、合理治疗率低、病发症知晓率低,这给肾脏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专家建议:正常人最好每年定期做一次尿常规检查,有必要的话做B超及肾功能检查;而有糖尿病的患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微量白蛋白,适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并积极接受规范化的治疗。

盘点慢性肾病防治八大误区

罹患慢性肾病早期出现水肿、血尿一半的几率还不到,而却有一些患者水肿、血尿是一过性的,纵使有水肿、血尿症状,往往几天甚至一周就自行消失了。有些患者很少定期体检,或在拿检验报告时发现肾功的指标刚刚高出上限一点点,却不够重视,认为“不就高那么一点点嘛”。慢性肾病在诊断和治疗上都普遍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导致患者和家属抵触透析、不积极治疗,对慢性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十分不利。下面就请魏连波教授为典型的预防误区开纠正处方。

  误区一:夜尿多没啥关系

  眼睑小腿水肿、血尿、尿液颜色加深、尿中泡沫增多、高血压、夜间小便次数增多、夜间双腿抽筋这些是慢性肾病最常见的早期表现,夜间小便次数增多或是肾小管再吸收功能下降。

  误区二:3毫米的肾结石不算啥

  超过2毫米的肾结石可通过B超发现,尽管GFR正常,但已有肾损伤,属于CKD分型第一期,不能掉以轻心。

  误区三:尿蛋白一个加号没什么大不了

  尿蛋白一个加号表示尿蛋白在0.2g~1.0g/L,持续的阳性结果特别是加号较多时提示可能患有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结核、肾肿瘤,应引起注意并应进一步检查或复查。

  误区四:血肌酐不要紧

  国内检测肾功能最常见的指标是“血肌酐”,常见通用的指标范围是44-umol/L,患者认为只是高了一点点,他们根本不知道其危险性。当我们发现肾功的验血治疗出现异常时、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异常时,其实肾功能的损失已经不足50%了,也就是说两个肾脏相当于坏死了一个。

  误区五:吃利尿药、降尿酸的药没什么事

  慢性肾病的发病诱因多种多样,但临床证明以下人群的肾脏病发病率较其他人群要高:假如肾功能检查发现血肌酐超过3umol/L,患者一定要小心利尿药、降尿酸等药物,此外,长期使用肾毒性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抗菌素等)也易患肾脏疾病。

  误区六:肾病患者感冒一下没事的

  在我们日常接诊的患者中,有一种叫做“IgA”肾病的慢性肾病,经过问诊大多数患者表示在发病前的很短时间内存在“感冒”(专业称呼为“上呼吸道感染”)等,医学研究也证明了感冒这种常见的“小小疾病”却存在着诱发肾病的巨大风险,总之,肾病患者怕感冒。

  误区七:肾脏不好,吃吃杨桃没什么

  肾不好要少盐、低蛋白饮食,这个大家都懂,但一些肾病患者吃杨桃导致病情恶化或复发也存在,因此,肾炎患者最好少吃杨桃,此外,南方地区人们“海鲜、老虎汤、啤酒”的饮食习惯,致使南方地区出现高尿酸血症,即“痛风”的比例较其他地区高很多,继而引起的痛风性肾病、肾衰竭也很高,要注意饮食平衡。

  误区八:水肿消了、尿蛋白正常,肾病就没了

  很多患者经过医生一段时间的用药后,发现水肿消失了,尿蛋白也正常了,于是就不再接受治疗,这是大错特错。在临床医学上,蛋白尿恢复正常、临床症状消失被称为疾病完全缓解,只有这种状态持续2年还不复发,才能叫做治愈,而且对CKD早期、持续的治疗是预防肾衰竭的有效方法,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要继续保持。

指导专家:魏连波,南方医医院肾病科主任、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肾病重点学科带头人,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唯一常委,擅长对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急、慢性肾小球肾炎,原发性肾小球性血尿,慢性肾衰竭等,熟练掌握用腹膜透析救治急慢性肾衰竭。

文章来源:39健康网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医院哪家比较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个医院比较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oqsm.com/szzl/10905.html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合作伙伴 | 广告合作 | 服务条款 | 发布优势 | 隐私保护 | 版权申明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