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高等专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悟,是一种深邃的思考过程,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体验。当我们遇到疑惑时,我们的大脑就会自然而然地运转,尝试寻找答案。而学习中医更是离不开“悟”的过程,因为中医的理论和知识体系十分深奥和复杂,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领悟和实践。在中医的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概念和理论。这时候,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上,而应该深入思考,不断探究其中的内涵和意义。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和领悟,我们才能够真正掌握中医的精髓和核心。悟透了的理论在临床运用中会变得得心应手。当我们面对病人时,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而如果我们没有真正领悟中医的理论,那么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就会变得手忙脚乱,甚至出现误诊和误治的情况。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举个例子:
临床中,我常常遇到这样一类患者:他们会在清晨5-6点左右感到腰部疼痛,痛得难以忍受,以至于无法继续入睡。然而,当他们起床稍作活动后,疼痛便会缓解。每天如此,反复不断。对于这类疾病,过去的治疗方法往往是遵循“通则不痛”的原则,采用“补肾强腰,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方法。然而,这种方法效果并不总是显著,有的有效,有的却没有效果。即使有效,患者也常常在几天后复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一次冬天的早晨给了我启示。那天早上,我习惯性地将毛巾挂在阳台上。到了晚上,我发现毛巾的上半部分已经干了,而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并且下半部分居然结冰了。拿着这条毛巾,我沉思了很久。看着这一半干一半湿的毛巾,我忽然想到了我们中医所说的“湿性趋下”。作为一名中医,这句话我们常常挂在嘴边,但在实际的临床实践中,却常常容易忘记。“湿性趋下”,这四个字仿佛一道闪电,让我明白了许多疾病的病机以及治疗思路。就像那条毛巾一样,当它湿透后挂起来,水自然而然地向下流淌,因此上半部分会先干,而下半部分却更加湿润。加上冬天的寒冷,时间久了,下半部分就会慢慢结冰。这和人体有些类似,白天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站立的,这就好比水湿自然下移于腿部。湿邪过重时,双腿就会感到沉重无比,好像灌了铅一样。我们再进一步思考:
为什么毛巾只有在冬天才会出现下端结冰的情况呢?这是因为当外界气温较高时,水湿也会下移,但因为温度高,水分会很快蒸发,毛巾会保持干燥。相反,在冬天,温度较低,水分蒸发减慢,导致水分子在毛巾的下端积聚并结冰。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体。当肾火旺盛,不亏虚或亏虚不严重时,下半身的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然而,如果肾阳虚衰,就如同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不能及时被蒸腾化气,盘踞下焦,患者就会感到双腿沉重。对于患者后半夜出现腰痛、背痛,有时甚至会痛醒的情况,可以用“湿性趋下”来解释。夜晚卧床休息时,人体最下端的部位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湿邪由双下肢向接触床面的部位转移,因此与床接触的部位会感到不舒服。通过观察“湿毛巾”,我们可以联想到“湿性趋下”、“正气不足”和“脾肾阳虚”等概念。理解这些概念后再来治疗这类疾病会变得更加轻松。总之,“湿性趋下”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患者,范某,女40岁,酒店配菜员。
自觉双下肢沉重1周
患者1周来无明显诱因出现下肢沉重感,以上午病情轻,下午较重,每晚下班回家,上楼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沉重异常,休息一晚后病情减轻,不伴双下肢水肿。就诊时病舌根白厚,右尺沉迟,左尺部沉滑。
我就把湿毛巾的感悟讲给患者听,并按照病机,开出药方:
乌附片(先煎1小时)炒白术茯苓干姜黑豆甘草,三剂,水煎服,每日一剂。
患者服用两天后,双腿的沉重明显消失,随后我让病人再继续服用三天,巩固疗效,平时间断性服用桂附地黄丸,半年来,患者继续从事以前工作,未再发病。
再来看看下一个案例:
近日,一位病号在网上找到我,希望我能帮助解决他多年的腰痛问题。他发给我一份详细的病历资料,我认真阅读后发现,他的病情与我之前处理过的案例非常相似。每天早上,他的腰部都会疼痛难忍,甚至痛醒,但起床活动一段时间后,疼痛就会逐渐减轻。几年来,他不得不每天早上4、5点就起床,以免遭受疼痛的折磨。然而,最近他的疼痛时间提前了,这让他感到非常痛苦。医院治疗无效后,他只好求助于网络。看着病人上千字的求助信,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我深知这种疼痛对患者的折磨,于是我决定尽我所能为他提供帮助。由于网络会诊收集资料不全,我担心误诊会加重患者的病情,所以我选择了最安全的办法。我为他开出了壮腰健肾丸一瓶和黑豆半斤的处方。要求患者每晚用50克黑豆煎水后送服20粒壮腰健肾丸,每天只用药一次。第二天,患者急切地给我留言,他告诉我昨晚服药后,早上腰不痛了,一觉睡到早上7点,感觉太棒了!我为他的好转感到欣慰,并建议他继续服用五天。五天后,他留言告诉我,清晨腰痛已经好了,这几天没有再出现过了。他感慨道:“患了几年的病,花费了几千上万元钱没解决的问题,没想到就这么几块钱给解决了……”听到患者康复的消息,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看似很神奇的效果,其实主要是了解了疾病的病机所在——湿性趋下,从这个角度入手,这类疾病都是很容易解决的。
学会感悟生活,感悟医学理论,你会发现学习中医是一件非常快乐的工作!
我们再来谈一个感悟: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句话源自清朝李用粹的《证治汇补:痰证》。
临床上对于那些长期咳嗽,咳吐粘痰的患者,我们在治疗时很容易想到从脾入手,调理脾脏;有些患者不咳嗽,但睡觉经常打呼噜,形体肥胖,我们也容易想到胖人多痰湿,考虑患者体内有痰,通过调理脾脏来治疗。
上面这些都是以痰测脾,知道了体内存在痰邪,来推测脾脏的状态,然后通过治脾来治痰,这很容易理解,也很好运用,
“脾为生痰之源”,有痰治脾,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如果患者表现的主要是脾虚,我们是否想到“脾为生痰之源”呢?
在浙江,有一位年仅20岁的男性患者,长期受到身体消瘦和溏便的困扰。他的齿痕舌状况也相当严重。多年来,他在当地接受治疗,每次就诊时,医生都诊断为脾虚。为了调理脾虚,他服用了大量的健脾药物。开始时,这些药物确实带来了食欲和舌苔的好转,但过不了多久,他的身体状况又回到了未服药前的状态。去年,他跋山涉水来到我的诊所求医。通过观察他的体态和切脉,我确定他的脾虚状况是毋庸置疑的。翻看他的过往处方,我发现大多数医生都以健脾为主,有的还配以补益气血或温补肾阳的药物。这些方子本身没有问题,但为何无法根治他的疾病呢?事实上,脾虚、肠道吸收差、便溏、头昏、乏力的患者分布在各个年龄段,从几岁到四五十岁都有。这意味着,每个年龄段都有一部分人深受脾虚之苦。更令人惊讶的是,有些患者从年幼时就患有脾虚,一直持续到中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他们服用了大量的调脾药物,但为何病情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里面隐藏着一个被忽视的问题——“痰”。中医认为脾是生痰之源。当脾的运化功能失调时,食物中的精微物质就会在体内滞留并转化为痰。除了湿邪困脾外,更为关键的是痰邪对脾的束缚。对于长期脾虚的患者,仅仅健脾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痰湿的影响。只有清除痰邪对脾的束缚,才能真正根治脾虚。针对这位义乌的患者,我在治疗中除了健脾利湿和补养气血外,还特别加入了海浮石这味药。十天后,他的舌苔恢复正常,食欲大增。一个月后的回访显示,他的体重明显增加,齿痕舌消失,大便也变得规律,不再溏便。为什么选择海浮石呢?考虑到该患者虽然只有20多岁,但脾虚病史长达十余年。十几年来,体内的痰湿一直存在,且可称为“顽痰”。要化解这种顽痰,需要特殊的药物。海浮石具有“化老痰”和“软坚散结”的功效,因此成为我治疗此病例的首选药物。通过前面的讲述,这句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如果我们站在痰的角度,治疗痰证,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注意调脾。
如果我们站在脾的角度,治疗脾虚,这句话提醒我们,要重视逐痰。
这就是我学习中医,感悟中医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思考方式,帮我解决了许多疑难杂症,通过解决这些难题,让我更加对中医充满了信心。
#优质作者榜#